从“人拉肩扛”到机械化铺轨

80年代初,铁路施工还是以“人拉肩扛”为主。  (图片来源:北京周报)

今年50岁的赵润山是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也是一名工龄三十余年的铁路人。1987年,从邯郸铁路技术学校毕业后的赵润山和几个同学被分配到了铁三局二处八队工作, 参与建设山西侯马至河南月山的侯月铁路。

工程队上的工作比想象中更难。除了放线、测量、抄平、内业这些技术活,翻钢轨、抬枕木、铲石碴、起道拨道、混凝土拌合等工作也都需人工完成。“那个年代工人干活基本是凭着一双手,人拉肩扛。”赵润山说。

2018年3月,京沈客运专线河北段进行机械化铺轨。  (图片来源:北京周报)

侯月铁路之后的30年间,赵润山又陆续参与了京九铁路、朔黄铁路、秦沈客运专线、合宁客运专线、德商高速公路、海南东环铁路等项目,伴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一路走来。

1999年至2001年,赵润山辗转辽宁省凌海市和沈阳市沙岭镇,参与修建秦沈线11和21标段。相比侯月铁路时期的“人拉肩扛”,秦沈客专时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施工。铺轨、起道、拨道、养护等线上施工达到了完全机械化,混凝土施工也变成了拌合站搅拌、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浇筑等一条龙机械化施工。

作为中国自主研究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客专是中国高速铁路时代的起点。“它的建成运营不仅带动了中国铁路综合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更是承载了我国历代铁路人的高铁梦,见证了我国高速铁路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巨大变化。”赵润山说。

以秦沈客运专线为起点,高速铁路在中国迅速发展。2008年,中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此后,京沪、沪昆、京广、哈大等一批设计时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相继建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的数据,到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9万公里以上。

<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