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18日讯(记者 唐佳蕾)“先是有家,后来有了远方;直到去了远方,才有乡愁。”中国的“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据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2019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春运是一条回家的路,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往返于故乡与他乡,团圆是不变的主题。回顾春运回家路,万水千山总关情。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人口流动”的春运。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中国春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春运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40年来,从1亿到近30亿,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从时速40公里到350公里,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中国高铁压缩了时空距离;从“小窗口”到“大数据”,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购票方式和候车、乘车环境天壤之别;从“锅碗瓢盆”到“快递上门”,从“回家”到“旅游”,人们的心态和行囊越发轻松。年复一年,归途的艰辛终被归乡的喜悦冲淡。

春运路上的列车承载着中国人最难忘的记忆,那是对团圆的不变期盼,对故乡的永恒牵挂和对远方的美好憧憬,在巨变中驶过昨天今天,满怀希望地奔向明天。

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列车

1995年集通铁路开通运营,蒸汽机车行驶在集通铁路线上。中国网发 唐哲/摄

2019年1月5日,超长版“复兴号”G9次列车中午12点整从北京南站首发。中国网记者 唐佳蕾/摄

从冒着滚滚黑烟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列车,几十年来,中国列车在外观、硬件设施和服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履不停的中国人感受着这一切,不停前行。

2019年1月29日,刘春宝在动车组列车站停时示范作业。中国网发 唐哲/摄

作为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呼铁局”)一名行车26年的“老司机”,刘春宝亲身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巨变。26年时间里,刘春宝相继担任过蒸汽机车货车副司机、内燃机车司机、电力机车司机、动车组司机,安全行车2580趟、104 万公里 。

1988年,21岁的刘春宝从呼铁局司机学校蒸汽专业毕业,走上了蒸汽机车货车司炉的工作。“每跑一趟车下来,浑身像散了架。”刘春宝笑着说。回忆起每次跑车,刘春宝说那就是一个“小黑人”。光从呼和浩特至集宁的路程至少需要5斗1.75吨煤。当时司机室共3名工作人员,司机、副司机、司炉。除去司机的精心操作,全凭副司机和司炉挥汗如雨、手端大锹不断的把煤炭投入熊熊燃烧的炉膛,把凉水烧成沸腾蒸汽作为动力运行。

2017年8月3日,内蒙古首条时速250公里的高速铁路——张呼高铁乌兰察布至呼和浩特东段开通运营,内蒙古结束了没有高铁的时代。刘春宝在2014年退出机车工作一线,转而成为动车队长,负责指导20多名动车司机和地勤人员的工作,驾驶动车组列车飞驰在茫茫草原上。

据铁路部门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3.7亿人,其中动车组20.05亿人,同比增长16.8%。2018年,“复兴号”在38条高铁线路上运营,通达23个省会以上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截至2018年底,“复兴号”累计发送旅客13086.9万人,平均客座率78.8%。乘坐高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出行方式,融入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