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桥车站。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青龙桥车站坐落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始建于1908年,是京张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人百年记忆的京张铁路是首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干线铁路。
当火车穿过一片树林,“青龙桥车站”六个繁体字赫然在目,字下面配着现在已很少使用的韦氏拼音,而老站台的建筑仍然保留着民国时期的风格,灰色的砖墙,红色的木门。
当年,詹天佑为解决关沟段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创造性地采用了两台机车掉头相互推挽的办法,使列车进青龙桥东沟后回头,依山腰作“人”字形,再倒向后折返穿越八达岭隧道。而今,京张高铁在青龙桥车站地下中心位置4米处穿越而过,与老京张铁路立体交汇,“人”字形线路组合成一个“大”字。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要交通设施的京张高铁已于2019年年底正式通车,是我国第一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这是中国人在京张铁路百年后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和青龙桥车站一起见证着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还有一对父子。现任青龙桥车站站长的杨存信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9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曾经也是青龙桥车站的站长,父子俩一共守着青龙桥度过了69个年头。一座百年老站,也凝结了父子两代铁路人的青春年华。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守铁路无暇吃饭
杨存信向记者展示其父亲杨宝华的工作证。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调到青龙桥车站工作。“当时,这个地方很艰苦,设备落后,车站用的还是臂版信号机,晚上把煤油灯挂到信号机上,早上摘下来,”杨存信回忆说,“没煤油了,就要步行好几十里路到延庆县城去买。”
“父亲上班的那个时候,这条铁路非常繁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丰沙线还没建成的时候,北京到张家口方向上下行列车只能走这一条道,那时候,青龙桥站一天一夜要接发32对列车、64趟。那会儿,杨存信的父亲是车站的值班员。“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都是家里给送饭。”杨存信说。
铁路工作性质特殊,当班时间不能离岗,杨存信就承担起了给父亲送饭的任务,每天耳濡目染,杨存信对父亲的工作逐渐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印象,白天看父亲和同事们在小站打旗语、接发列车,晚上则是听着列车汽笛声入眠。
上世纪80年代:子承父业成为铁路人
杨存信向记者介绍老照片背后的历史。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1981年,杨存信接班。父亲的教诲至今犹记,“接班后,第一不能犯懒,第二多做些事。”他从扳道员干起,当过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1991年子承父业,成为青龙桥车站站长。
虽然是出生在这里,工作在这里,但杨存信对记者坦言,一开始他的愿望是进工厂当一名普通工人,并不想从事这个工作。“我父亲干了一辈子,我对这个工作太了解了,工作是比较艰苦的,而且老是倒班,夜班整宿不能休息,精神还要高度集中。”用杨存信的话来说,铁路工作枯燥,责任又大,还总做重复工作。
“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能换其他的工作。小时候不清楚这里的历史,但工作这么多年了解了很多关于青龙桥车站的事情。”但随着岁数、阅历的增长,他的想法有了改观,也渐渐爱上了铁路。
“铁路工作对人的约束力非常强,工作枯燥、单一。每天接发车时间很短,剩下的时间就待着,什么都不能做。但只要过了这个浮躁阶段,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做好。”杨存信笑着说,现在在车站越待越有意思。
2008年:技术改造老站迎“退休”
S2线列车缓缓驶入青龙桥车站。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随着时间的流逝,杨存信眼瞅着铁路上跑的蒸汽机车变成内燃机车,又变成电力机车,如今更是变成了和谐号动车。
同时,随着中国铁路技术不断发展,铁路售票改用互联网售票,“提速”让青龙桥车站进入“退休”状态。北京奥运会前夕,第一条市郊铁路S2线正式开通,沿着百年京张铁路,往返于北京北站和延庆之间。百年青龙桥车站不再上下旅客,基本告别了客运功能。所有途经列车仅在这里技术停车一分钟,“车头换车尾”。
“列车进站出站,接发列车的运行方式没有变。值班员们每天重复着一模一样的工作,枯燥乏味,但是铁路运输安全是大事,不能走神出错。”杨存信想起小时候送饭给父亲,也不能说话,只能默默坐在一边。
作为站长的杨存信,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市郊S2线的接发任务,保证接发车时列车的安全正点,“铁路工作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也不能出现问题,我们要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来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由于不再上下旅客,青龙桥站变成了一个小博物馆,原先的候车室、售票窗口,都已变成了展览品。自从2008年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工业遗产,杨存信的工作就多了一个——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青龙桥车站。他倒是乐于做这件事,因为这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百年小站的历史,而他自己也十分享受和旅客交流的过程,这也是他一直坚守下来的主要动力。
2020年:迎冬奥青龙桥获新生
杨存信向值班员传达工作。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在老京张铁路下方,地下102米处,震撼世界的京张高铁连接北京与张家口,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设施之一。
在青龙桥站“人”字形的地下,京张高铁线与老京张铁路立体交汇,正好形成一个“大”字。“高铁隧道下穿了青龙桥站,最浅处仅4米。”杨存信介绍说。
记者在青龙桥车站的小展室里看到了最新收藏的展品——“京张高铁与青龙桥车站交会点下穿隧道石岩样本”和“京张高铁地下八达岭长城站岩石样本”。这些样本将老京张和新京张的“记忆”,都留存起来。
“京张高铁从青龙桥车站穿过,这又是一次历史的跨越,这个车站拥有百年历史,更凝聚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111年间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正是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见证。” 杨存信动情地对记者表示。
从当年的蒸汽机车到曾经的内燃机车,再到如今的高铁动车,杨存信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杨存信说:“作为铁路人,从心里头为国家的发展、繁荣感到骄傲和自豪。”
“未来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保证行车安全。然后再把这个百年老站保护好,把历史传承下去。”再过两年,杨存信将从青龙桥火车站退休,他说:“北京冬奥会是2月份举行,自己7月份才退休,虽然无法到现场去给冬奥会加油,但自己会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用最高的服务质量,确保铁路安全,为冬奥会服好务。”
《帧像》|中国网中国故事工作室出品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杨新华
监 制:鲁楠
主 编:吴闻达
文 字:李高思
编导、摄像、剪辑:黄磊、马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