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更多推荐

《帧像》记录那些动人的中国故事

2017-06-25

2017年6月17日,北京,察哈尔学会秘书长、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馆前总领事张国斌分享经历。当日,《帧像·故事中国》第二期线下沙龙举行。中国网记者 陈维松 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达7.1级,今年4月,中国网新闻中心《帧像》栏目组找到了当年被从地震灾区转移至北京的孩子们,制作了《帧像》第20期《玉树地震在京儿童7年回访》。

德乾尕毛,当初刚到北京时连汉语都听不懂的8岁女孩,如今各项成绩名列前茅,已成为北京市“三好学生”。2017年6月17日,在《帧像·故事中国》第二期线下沙龙现场,德乾尕毛讲述了一个十四岁女孩的人生中会遇到哪些“大考”。

2017年1月17日,中国网推出融媒体原创产品《帧像》栏目,每一期《帧像》都融合了短视频、组图和深度文字稿件,致力于通过采访中国的主流人群,反映时代风貌,让网民了解一个生动而又充满正能量的中国。

至今,《帧像》共发布28期内容,选题涵盖房价、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社会反响热烈。《帧像》主创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位受访对象都是时代进步的主人公,通过镜头有限的拍摄,并不能完全满足《帧像》想要记录更多,以及人们想要表达更多的渴望。因此,《帧像》栏目组决定把这些真实、有质量的诉说载入线下,成为可以和更多人分享的中国故事。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中国网记者 陈维松 摄

2017年4月22日,由中国网主办的首期《帧像·故事中国》线下沙龙——“媒体变迁与我的故事”在北京举行,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有人公益基金会帮帮盲基金”负责人杨青风,送餐骑士陈继业作为首批四位“讲故事的人”,与现场近百位嘉宾分享了自己与新媒体的故事。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得非常快,如果没有线下互动,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真诚的交流要面对面,‘身受’才能‘感同’。”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新媒体给法律人提供了更多的普法机会。“有人公益基金会帮帮盲基金”负责人杨青风表示,是新媒体平台让视障群体突破了自己。送餐骑士陈继业在现场分享时也表示,因为互联网重拾了“北上”的信心。

活动现场揭晓了网友最喜爱的《帧像》故事。《一个人的小站》与《玉树地震在京儿童7年回访》被网友评为“最喜爱的故事”和“最感人的故事”。《“诗词热”能走多远》和《自闭症家庭调查:不能让孩子孤独地活》同时获得“最有意义的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会长陈先红。中国网记者 陈维松 摄

“《帧像》栏目的初衷就是讲好普通中国人的故事,通过描绘每个个体,呈现给全球读者完整的中国形象,”王晓辉说,“我们要抓住新媒体的特点,用好语言,拥抱变化,为每一位受众讲述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故事。”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帧像·故事中国》第二期线下沙龙——“我人生中的大考”于6月17日在北京如期举行。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党委副书记韩景阳,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考生之一,在沙龙现场,她表示,当年从同学口中得知要恢复高考的消息时自己并不相信,“考上清华大学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她说。

与韩景阳同时代的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曾担任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馆总领事,他讲述了那段和同事们齐心协力申办上海世博会的日子,一边是无法舍弃的国家使命,一边是身患重病的爱人,那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一次“大考”。

《帧像》第15期《残障孩子应“随班就读”吗》采访嘉宾——《奇葩说》辩手蔡聪,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在分享中说,考试确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但人生的方向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决定。

“中国从来不缺故事,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接地气,带着温度的故事才能感人,这是我们策划《帧像》栏目的初衷,就是用人的故事讲中国的故事,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王晓辉说。

目前,《帧像》已发展成为一个贯穿线上线下的立体平台——《故事中国》融媒体平台。包括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图片栏目《世相》、融媒体栏目《帧像》、《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以及《帧像·故事中国》沙龙四大版块。

在第二期线下沙龙现场,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会长陈先红一起按下启动键,宣布《故事中国》融媒体平台正式启动。

未来,《帧像》将继续访问各行各业有故事的中国人,把《帧像·故事中国》沙龙带到祖国各地。

 (文字/魏婧 赵晓雯 策划/王怀荣 金慧慧 摄像/王怀荣 吴闻达 赵世超 赵超 黄富友 剪辑/王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