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从玉树灾区接到北京的102名儿童。(北京益童成长中心供图)
北京市北五环外的一个宽敞住宅里,藏族女孩德乾尕毛和妈妈躺在沙发上玩平板电脑游戏。2011年国庆节前夕,李先生见到了德乾尕毛。“她从教室一出来,我上前就用胳膊抱了一下,感觉身上特别瘦,当时心里一酸,就决定要助养她。”李先生说。
从此,8岁的尕毛在北京有了新家,有了新的爸爸和妈妈。
1个救助项目和102个孩子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8岁的德乾尕毛失去了家园和几位亲人,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救助玉树地震儿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成立了“百名玉树儿童成长救助项目”(后改名为“益童成长中心”),从灾区陆续转移102个孩子,分别安置在北京、安徽、西宁,德乾尕毛就是这百名孩子之一。
考虑到地震儿童年龄尚小,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孩子们更需要一对一的深度关爱。“只有拥有亲人的爱,他们将来才会深度地爱别人。”何江萍和项目组发起了爱心家庭领养、助养计划。
爱心家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家庭有抚养孩子的经验;二是家里的经济收入相对稳定;三是家里住房要方便。
“当时的目标是要把这些孩子抚养到18岁高中毕业,到今年,我们的项目已经七年。”项目负责人何江萍对中国网记者说。
“学成想回玉树”
勤奋好学的尕毛进步飞快,过去6年,获得两次海淀区“三好学生”和一次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
“刚来的时候,普通话都说不好,现在她的语文成绩经常年级排在第一。”尕毛助养妈妈杨女士说。
14岁的尕毛略显羞涩,但与助养父母相处融洽。杨女士出生于教育世家,懂得如何与孩子良好相处:“家里氛围很轻松,我们之间什么话题都可以聊,一点不会有辈分明显的感觉。”
2017年4月8日,北京,德乾尕毛在小区骑自行车,助养妈妈在旁边帮她扶着。中国网记者 黄富友 摄
每年寒暑假,尕毛都随父母出游,优越的家庭环境让尕毛的视野和知识面不断拓宽。“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西双版纳、青岛、厦门、大连、成都、长白山、北戴河……”尕毛一个个地数出来。
尕毛对未来的想法则是回玉树教书:“我在玉树上过学,知道那边的教学条件,很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玉树的孩子。”
“何老妈”的心愿
和德乾尕毛先后安置来的其他孩子,这7年,已经有两批孩子参加了高考。
“第一批高考的是2013年的19个孩子,有18个孩子考上大学;2016年7个孩子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成绩在青海省名列前茅。”何江萍说。
2006年,48岁的何江萍发现身患乳腺癌,一度命悬一线,战胜病魔后她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决心重回自己所爱的教育事业,便一肩担起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项目组主任的职务。
何江萍和孩子们7年都生活在一起,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何老妈”。
目前在北京一共剩下42个玉树孩子,除去被助养的7名常住爱心家庭外,其余35名孩子都集中生活在“益童成长之家”。
玉树孩子们刚来文化课很差,高中学生做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最好成绩只有30多分。
“当时可把我愁坏了,想的无论如何要让孩子们的成绩好起来。”何江萍说。
她通过媒体和朋友,联系大学生和在校的老师,给孩子们做一对一、多对一的辅导,“管着压着,早上不起来背书要挨罚。”坚持了几年才把文化课补了起来。
为了让孩子们多方位发展,何江萍将一部分人送到了专业学校,有意发展他们各自的特长。“舞蹈、体育、工艺美术、玉雕、花丝镶嵌……这些都可以成为谋生的一技之长。”
三个举重特长的孩子参加了2016年北京市举重冠军赛,获得了44公斤、48公斤、56公斤级冠军。学习舞蹈的拉毛卓玛,2016年参加全国小学生特长生比赛决赛,获得声乐金奖。
2017年4月9日,北京益童成长中心,十余位爱心人士自备物品来家里为孩子们做午餐。中国网记者 黄富友 摄
考虑到玉树牦牛角资源丰富,用牦牛角可以雕很多工艺品,何江萍让其中五个孩子学习雕刻,两个孩子学花丝镶嵌。
“如果他们回去用当地的原材料,在那里开发一个这样的行业,那就是玉树的第一。”何江萍说。
藏族女孩西毛说:“老妈对我们,比对自己的亲女儿还要亲,这七年过年都没回家,每年陪在我们身边,真的非常感谢她。”
何江萍考虑孩子们的事比考虑自己多。而就在前不久,她病情又复发,准备要接受第二次治疗。
爱心不可挥霍
“他们也是孩子,不是贫困孩子就都懂事,也有淘气的,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他们。”何江萍说。
一个玉树孩子高考结束后,何江萍托关系找了工厂想让他假期锻炼一下自己。在北京的爱心妈妈、志愿者,经常约他吃饭、给零钱,“他觉得这么多人对我好,打工辛苦还赚钱少,于是工作时间开始偷懒,还主动和爱心人士要钱花。”厂长不高兴了,干了五天就要何江萍把孩子接走。
爱心家长也很不满,给了他500块钱,让他上大学后自己勤工俭学。
何江萍说:“第一年大学没人管他,他就自己找工作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第二年我把第一笔钱给他打过去的时候,他发了个微信:我的爱又回来了。”
“要让他知道别人的爱心不是随便可以挥霍的。”她说。
援助之困
“北京现在正疏散外地人口,眼前最棘手的问题是30个孩子上高中的问题。”何江萍说。
孩子们在读的很多学校是通过何江萍团队里的私人关系联系的,面对越来越严的政策,何江萍忧虑两年后的升学问题。
要想在北京上学,只能进私立高中,私立学校学费和录取分数都比较高,项目的资金又不充足,这会让很多孩子无法完成高中学业。
尕毛助养妈妈杨女士也对上学表示忧虑:“花费那么多爱心捐赠的钱上私立学校,本不应该富养的孩子非要放到富养的地方去,这不合理。”
据何江萍介绍,现在一个孩子一年的费用差不多要在三万左右,往后只能会更高。
“如果学校协调不了,最坏的打算是让孩子们到西宁的一个私立高中就读。”她说。
(文字/焦源源 策划/焦源源 尚阳 摄像/黄富友 尚阳 摄影/黄富友 剪辑/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