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本币金融的铁三角结构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颁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的金融自律组织(UNEPFI)发布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和《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旨在推广和普及绿色金融。世界各国金融机构纷纷响应号召,开始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全球近百家银行宣布实施的自愿性行业规则——“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 EPs),要求在项目融资活动中分析和评估其对自然、环境及地区的影响,并采取措施使得生态系统和社区环境免受破坏。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参考标准、行业惯例和发展方向。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2005年,联合国最早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是指广泛提供金融服务,能够为社会最广大阶层和群体提供合理、便捷和安全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演进过程始终体现着金融创新的理念,现在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的金融领域。时至今日,中国的普惠金融已经融入了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诸多创新元素,可以为“一带一路”金融创新提供中国智慧。

本币金融。主要是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本币开展“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根据世界银行估算,“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10.6万亿美元以上,产能合作和贸易合作的资金需求量更大。对于中国而言,作为GDP全球排名第二的经贸大国,更大程度上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公平的。对于资金接受国而言,使用人民币可以节省换汇成本,降低汇率风险,撬动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入,增加了更多优质的国际货币选择。此外,在全球信用货币体系下,本币金融合作有利于维护“一带一路”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稳定,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便利化和安全化。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