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格局已然形成,为建立人民币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作者指出,“一带一路”有利于缓解“去杠杆和稳增长”“走出去和保储备”“货币篮子和美元独大”等三个突出矛盾,并就国内外经济、政策等情况进行分析,对“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协同推进提出政策建议。

货币国际化反映了一个国家主权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以2009年我国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为起点,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IMF的SDR货币篮子,开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局面。习近平主席亲自提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又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几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全球化的历史车轮,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全球经济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但是近年来,“去全球化”事件时有发生,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恐怖主义此起彼伏,地区冲突范围扩大。纵观历史寻找答案,“去全球化”都是逆时代潮流的暂时现象,大多出现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时期,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构为标志结束,在此期间往往会诞生推动“全球化”的新生领导力量。“一带一路”倡议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理念,是我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将在更高层面上推动全球化发展,培育新的世界经济增长点。

“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五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朋友圈”越来越大, 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当前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得到了各国广泛共识。“六廊”是指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是指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互联互通路网;“多国”是指以若干重要国家作为合作重点;“多港”是指构建若干海上支点港口。

“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形成“人民币区”

经济学上“锚”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关系。“锚”是行为经济学的范畴术语,也称“锚定”,指人们趋向于把对将来的判断和过去已有的判断相联系。我们先探讨一下“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之锚。1961年,以“欧元之父”著称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同期的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也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 在多国区域内形成“最优货币区”需要具备若干条件,包括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金融市场一体化、产品多样化、贸易结构互补和政策协调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投资和贸易合作不断深化、政策统筹协调能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建设所追求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人民币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政策沟通有助于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对接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设施联通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支持,有助于激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资金的需求,解决重大项目的资金缺口问题;贸易畅通有助于双边或多边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方面进行合作,消除壁垒,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资金融通有助于扩大“一带一路” 建设参与国双边本币互换规模,增强人民币的支付和结算功能,推动全球货币体系稳定和信用体系建设;民心相通有助于让各国民众了解到使用人民币可以拓宽资金渠道、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汇率风险。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