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绢人:绢纱为肤丝为发 穿越千年的春节国风手办

“北京绢人与国外的娃娃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伴随着这个疑问,在2022农历新年前夕,来自俄罗斯的两名国际学生梦力和马卓然来到了位于北京的唐人坊。

“绢纱为肤丝为发”,北京绢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追溯绢人的起源,最早可至春秋战国时期。后于唐代逐渐流行,最终盛行于北宋,其制作工艺繁复,需要选用上等的丝、绸、纱、绢为原料,经过雕塑、彩绘、服装、头饰和道具等十几道精细的手工工艺操作才能做成栩栩如生、精致生动的绢人。

绢人在民国时期曾因战乱而“消失”,又在近代由传统的绢人工匠艺人“复活”。

唐人坊的绢人传承人唐燕为了让绢人不会再次“消失”,对传统的绢人制作工艺进行了方法改良,让古法与现代工艺并存。

当天,梦力和马卓然参观了绢人博物馆里的绢人娃娃们,尽管隔着玻璃,他们依然感受到了绢人的细腻柔和、丰肌秀骨。有弹奏着乐器不断飞舞的神女;有齐聚一起高谈阔论的八仙;有执刀而立的关云长;也有仿佛让耳边响起婉转悠扬唱词的杜丽娘与杨贵妃……这些绢人仿佛是真人一样从绢画上走了下来。国际学生们隔着玻璃,领略到了绢人的生动。

“北京绢人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繁复,十几道工艺都需要手工制作而成,不像由塑料制成的芭比娃娃可以批量生产。”唐燕回答了梦力和马卓然的疑惑。

随后,他们体验了手工制作虎年娃娃的头饰——虎头帽。

虎头帽就像一只小老虎一样,需要国际学生们自己动手,将这只小老虎组装起来。将老虎的耳朵、眼睛、鼻子等一一摆在桌子上,利用热熔胶将其一点点粘在光秃秃的帽子上,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忘记小老虎的神态,要神采奕奕,千万不能愁眉苦脸。

梦力看着由自己亲手制作的虎头帽,既觉得神奇有趣,也觉得困难繁琐,“虎头帽的成品看着十分精致可爱,但没想到制作起来如此复杂。我在中国看到过有小孩过年的时候戴虎头帽,虎头虎脑的,不过戴在绢人娃娃头上的虎头帽这么小,却依然十分精致,是我想不到的。”

制作结束后,唐燕介绍了唐人坊改良的绢人娃娃制作工艺,将传统工艺中困难的包头改为用石膏翻模制作,服饰制作精简并且依然精致,其余制作方法都保留了古法工艺。

北京绢人的制作体验不仅让国际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非遗技艺,也让这项手工艺品走向了更多人的视线。

监制:蔡晓娟 巩琳萌

制片人:鲁楠 白岩

导演:栗卫斌 马宪超 徐兴田

宣发:刘颖 李智

审校:姜钰 蔡坚 廖怀盛

后期制作:赵超 吴狄

摄制统筹:周睿知 刘靖

摄制团队:刘紫涵 柯安米 李苑童 唐艺文 刘梓桐

页面制作:马岳 顾容楠 李翔

联合出品:中国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支持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唐人坊中国人偶博物馆

 

精彩剧照

 
 
 
  • 唐人坊的绢人传承人唐燕为国际学生讲解绢人制作要点

  • 国际学生尝试制作虎年娃娃的头饰——虎头帽

  • 生动的“中国版芭比娃娃”

栏目简介

《非遗过大年》系列节目由中国网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打造,节目以介绍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为核心,分别选取靛庄景泰蓝、天桥盘杠、毛猴制作技艺、京剧彩塑脸谱等八种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为主题,巧妙融入年俗文化,通过带领留学生“沉浸式”参与体验非遗艺术的创作,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以留学生的视角展现不一样的中国。 

节目中,来自俄罗斯、韩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家的留学生走近中国非遗匠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共同认识非遗艺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