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茄子下锅了,热气开始出现在这第4个容器上。“其实我不爱做饭,但是没办法,他们工作都忙。”田慧芳按照东北老家的做法,把茄子在油锅里翻滚了几遍,然后用铲子铲成两段。
每次来北京,她带的东西都不多,但总会带一点哈尔滨红肠。“老大爱吃红肠炒饭。”逛超市的时候,她会特意看一眼红肠的价格,“比老家贵10块钱”。
她清楚地记得各种地方、各种食材的价格。超市里的西红柿卖5块多,“菜市场最多3块钱”。大瓶装的鲜牛奶要18.5元,“能喝三四天”。偶尔去超市,她总要去看看特价菜。
金秀琴家门口的过道里永远堆着一兜塑料瓶,“一兜能卖一块多吧”。还有老人四处收集皱巴巴的塑料袋,用作垃圾袋。有一次,陈显兰的女儿买了个一千多元的包,她不理解,“跟几十块的有什么区别”。女儿说“你看不出来,别人能看出来”。有时女儿会故意告诉母亲某样东西的价格,“我想让她知道,我能负担得起”。
厨房没有空调,闷热不堪。田慧芳从冰箱里拿出一小块黄油,在锅底融开,放入切成小片的口蘑,翻炒一会儿之后用榨汁机榨成乳白色的汁。她从来没吃过,只是有次听外孙说起,她想试试看。家里的盐是粉红色的粗粒晶体,她不知道跟白色的有什么不同,只知道是“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
程丽云的孙女不爱吃老家常做的虾皮,爱吃三文鱼,还能吃出火腿和培根的区别。她跟老伴在小区一片空地上种了一些茄子、辣椒、地瓜,但孩子们想吃小汤山的有机白菜、彩椒、西兰花、荷兰豆。她总觉得菜谱是“别人的东西”。“程丽云经常做的包子、饺子和油炸食品,孙女说“吃腻了”。
每周六的下午,她都要带孙女去上绘画辅导班。上课期间,程丽云就坐在教室门外的沙发上,翻看微信朋友圈。有人给她发过一段文字:“不见孙子想孙子,见了孙子怕孙子;小孙子吃喝拉撒忙坏了老孙子,老孙子手忙脚乱还照顾不好小孙子……” 她觉得很有道理。
“都说父母给看孩子是应该的,其实真不是。”她一边觉得“说这些没意思”,一边反复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节俭和感恩”。她觉得孙女的衣服太多,吃饭浪费,“配一副眼镜要两千块钱,三四百的不一样吗?”报的辅导班有钢琴、绘画、英语、奥数,每套课程至少六千元。
“太贵了。一个女孩子,要那么拔尖干什么?”程丽云叹了口气,又有点自豪和心疼,“她是校田径队的,钢琴已经过八级了,游泳会四种泳姿,绘画也正在考六级。孩子那么累,我也舍不得。”
孙女受不了程丽云的“过分节俭”和“唠唠叨叨”。公共场合奶奶在说话时,她会一脸无奈,跟旁边的同学说:“真服了我奶奶了。”她也不喜欢奶奶洗的衣服上有八四消毒液的味道。她常说:“我跟奶奶不在一个频道上。”
程丽云知道孙女“看不上自己”。有次孙女把公交卡忘在绘画的教室里了,但坚持奶奶没把卡交给她。“不是公交卡的事,是老人说的话她总是不往心里去。”有几秒钟,祖孙两人就站在夏日北京的公交站牌下,彼此僵持着。
每当这种时候,程丽云就想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