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更多时候,她们依然保持着一种隔离感。陈显兰去菜市场买菜时,发现几乎没有人用现金交易,每个摊位旁边都竖着一个黑色的、“曲里拐弯的”条码,“人家说扫一下就行”。她不会用,手里紧紧攥着几块零钱。

田慧芬家的楼下就有一家超市,但她依然每天都要骑车去两公里以外的菜市场,“那边便宜不少呢”。女儿在她的手机里下载了共享单车的软件,她也从来不用。“我有自行车,用那个干嘛。”金秀琴有次在商场给女儿买了一件“白底带花”的衣服,“不到一百块钱”,可是从来没见女儿穿过。

大多数时候,她们的活动范围只是周围两公里之内。陈显兰从来没有自己坐地铁出过门,也“不想学”。最远的一次是带孩子去了一公里外的大学校园。有时跟老伴一起,带着外孙女去商场玩,也从来没买过任何东西。

他们不在乎一双鞋、一个包的价格,只关心哪里有喷泉、有长椅。女儿下班会经过那个商场,陈显兰有时在二楼摇着手臂呼喊,女儿听见了,却没有抬头,匆匆走上电梯。

田慧芬一个人的时候最远去过旁边的森林公园,那里每天晚上都有老人挽着手跳交谊舞,她喜欢看,自己却从来不跳。有的老人酷爱下象棋,到北京10多年每天晚上都背着手看别人下,自己从来没下过,居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也从未得到通知。还有的老人喜欢坐公交,绕着北京城一圈一圈地转。

程丽云不喜欢坐公交。她不喜欢上车时自己的卡只会发出“嘀”的一声,而没有跟着一句“老年卡”。有时车上会低低地传来一声“外来的”,她心里落寞,却又愤愤不平:“要是我儿子没能耐,人家会请他过来?”

金秀琴楼下的清洁工会拖着长长的儿化音跟她说,“外地人怎么着也不如北京人”。陈显兰只会说河南话,有时跟北京老人搭话时,对方直接说自己“听不懂”。

“他们不被这座城市接受,也不接受这座城市。”陈显兰的女儿说。

为了让他们更加“接收与被接受”,陈显兰的女儿特意把单位分配的人民大会堂讲座名额给了父母。老两口听完之后直说后悔,“里边都是年轻人,穿西装打领带,拿着手机和本子不停地记,哪有像俺们这么大年纪的,跟傻子似的。”陈显兰盘腿坐在床上,不好意思地说。“不过大会堂真气派,有好几层,还铺着红地毯哩!”

有几秒钟,祖孙两人就站在夏日北京的公交站牌下,彼此僵持着

对老人们来说,一天中的午饭是最草率的。

陈显兰的外孙女爱吃面条,她几乎每天中午都做,自己也跟着吃一点。金秀琴有时就吃一块硬邦邦的发糕。田慧芳吃的可能是前几天剩的饺子。

晚饭显得格外隆重。每天下午3点半,田慧芳就开始做饭。幼儿园的班车下午5点会停在小区门口,她必须在那之前把饭做好,第一时间出现在外孙面前。这已经是她的第二个外孙,“老大”已经上小学,刚参加完夏令营。为了迎接他回家,田慧芬那天特地蒸了几只螃蟹。

狭小的厨房里,有3个容器同时冒着热气——电饭煲、电炖盅和蒸锅。她把一个计时器固定在冰箱上,设定时间是20分钟,用来提醒自己螃蟹已经蒸好了。“现在脑子不好使了。”她眯着眼,戴上围裙,把茄子蒂切成蜂窝状。午后的小区里静悄悄的,这是为数不多的开着抽油烟机的厨房。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