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经济

早在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就在其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时事政治性周报《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解决吃饭问题就要靠农业,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恢复农业就离不开农民的支持,离不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从1950年秋收后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分批分期地陆续展开,至1952年冬、1953年春,有3亿多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如期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欢天喜地地讲:“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中到处呈现一派兴旺的气象。因战乱而荒芜的大片耕地重新得到开垦,以华东地区为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1952年,总播种面积比抗日战争前增加了将近一倍。与之相应,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推动了城乡物资交流,扩大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也开展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国营工矿交通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旧中国的工矿企业,普遍地存在着封建把头制。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不打乱原有的生产机构,便于接收,中国共产党对工矿企业中的封建势力采取了“原封不动”的政策,这在当时是有必要的。随着国营经济的逐步建立,为了充分发挥广大工人在企业中当家做主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放手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进行了系统的、有组织的、比较彻底的民主改革。1950年3月31日,政务院讨论通过了废除各地搬运行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决定。以此为先导,在煤矿、纺织业等工矿企业中也相继废除了这类制度。与此同时,又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管理民主化,建立工厂委员会,吸收工人参加管理,还把一批有经验的工人提拔到行政和生产负责岗位上来。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企业的科学管理问题,又进行了生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机构,实行科学分工,建立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责任制度;改革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开展生产竞赛运动等。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大提高和加强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兴修水利和改善交通是恢复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水患灾害较多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的老百姓饱受两个祸患之苦:一个是战乱,一个是水患。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战乱,但是水患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为此,1950年中国共产党重点治理了连年泛滥成灾的淮河。随后,从防洪防汛、减少灾害提高到保持水土、发展水利。新中国用于水利建设的经费,与国民党政府水利经费最高年份相比,1950年相当于他们的18倍,1951年相当于他们的42倍,1952年相当于他们的52倍。在三年内,全国有2000万人参加了水利建设,完成的土方约17亿立方米,荆江分洪和官厅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都是在这时开工建设的。相当于10条巴拿马运河或23条苏伊士运河的水利工程修建了起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在兴修水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重点加强了以铁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经过惊人速度的抢修和建设,至1952年,全国共修复了受战争损毁严重的津浦、京汉、同蒲、陇海等铁路近1万公里,新建了成渝、天兰、宝成等铁路1473公里。三年间,修复的公路有3万多公里,新建公路2000多公里。内河货运量,1952年比1950年增加一倍多。这样,就初步解决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没有解决的“行路难”问题,为工农业发展和城乡交流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穆峰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