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中国采取果断全面的防控措施,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并积极与他国分享“抗疫”经验、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支援,充分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疫情对国际关系、国际合作、民间交流、国家形象、全球治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公共外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中国公共外交研究主要围绕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公共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交流、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外交、多元互动背景下的公共外交等方面展开,学者们还对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公共外交进行研究,以资借鉴。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公共外交

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国之间在疫情防控领域的公共外交活动不断深化。在2020年中国公共外交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新冠疫情的舆论博弈、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等方面展开探讨。

“信息疫情”与公共外交。新冠肺炎肆虐所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场疫情大战,更是一场舆情博弈战。2020年2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研究会上,就将“信息疫情”列入优先研究议题之中,指出了比疫情传播更快的虚假新闻的严重性。在2020年的相关研究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梳理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黄祸论”、“生化武器”论等八类抹黑中国的论调;王义桅在《做好疫情公共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已被‘话语体系化’”;孙明、孔祥龙在《国际舆论视域下的中国抗疫行动与公共外交》中分析了“中国病毒论”“借疫获利论” 等涉及中国抗疫负面论调的报道热度趋势等。面对将中国抗疫举措政治化、标签化和污名化的国际舆论场,陆佳怡在《“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公共外交》中总结了中国驻外使领馆通过信息发布、释疑解惑、阐明立场和倡导理念等向驻在国及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的关键举措,为其他公共外交主体提供借鉴。孙明、孔祥龙指出,中国应“更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多主体多领域全球合作,以人为本地讲好抗击疫情的鲜活故事”,以“有效影响国际舆论、争取国际社会理解支持、推动建构新时代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全球抗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者们将抗疫外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紧密联系,王义桅认为“认识中国、认可中国和认同中国”的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实践是做好疫情公共外交的关键。孙海潮通过《新冠肺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专文强调,“无论是中国举国一致团结抗疫,还是世界各国对中国控制疫情的援助支持,都在同舟共济中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于洪君在《全球抗疫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传播》中指出,在抗疫背景下“各国必须更深刻且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我国的对外传播“既要适应当前全球抗疫的新形势、新特点,又要服务于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史安斌、童桐也指出,后疫情时代我国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以世界主义为代表的普遍认同话语之下得到肯定。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与展现中国大国形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国际形象构建过程中遭遇的巨大挑战, 贺文萍在《抗击疫情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表示“应把疫情的挑战转化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机遇”,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事实上,通过各方努力,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在此次疫情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 张辉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公共外交浅析》就概括了中国在疫情公共外交活动中以大使、专家学者等为主体,以《人民日报》、中国外文局等为主要媒介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智慧的成功实践;翟慧霞、张键的《疫情防控的公共外交“战场”》分析了中国通过人文交流、媒体传播、研究分享等方式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成效。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孙敬鑫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提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离不开重要思想的指引、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全媒体可视化呈现、艺术化展示的综合使用、策略技巧的灵活运用。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