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与现实主义

国关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理解国际关系的不同理论流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派别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制度主义)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是分析国际问题的起点。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结果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卷入了当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人类第一次发现战争的范围和破坏性远远超出了历史上水平。战争不再仅局限于军事力量的对抗,而是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对抗。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国家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进行战争,工业化带来了军事力量的机械化,军事力量成为了更为高效的破坏工具。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和战争原因的探索主导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将战争视为人类社会灾祸并可避免的理想主义成为了主导的思考范式。重要的代表人物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自由理想主义者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在1917年威尔逊总统所做的《请求宣战的国会演说》中,他提出:“必须使民主安存于世界,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以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也不想支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不为我们将要付出的自愿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我们只不过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威尔逊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在于欧洲的旧均势理论,因此需要在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基础上重建国际秩序。在1918年的国会演说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十四点计划”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强调民主制度和民族自决,威尔逊认为民主政府是和平政府;二是主张建立国际联盟来维护集体安全。诺曼•安吉尔在1919年出版的《大幻灭》一书中,强调了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深入会增加战争的成本,使得战争不再是有利可图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商业自由主义的先驱。总的来看, 威尔逊和安吉尔的理想主义相信:“人类是理性的,当他们将理智运用于国际关系时,就能够建立起使各方都受益的各类组织;公众舆论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在国家间的交往中,应该抛弃秘密外交而代之以受到公众监督的公开外交,从而确保条约的明智性和公平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发展并没有像理想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展开。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国际联盟的出现而缓解,在经历了一场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以来,强调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再次得到关注,现实主义发起了对理想主义的挑战,通常称之为第一次理论辩论。两位重要的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和汉斯•摩根索奠定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古典现实主义研究传统。卡尔在1939年出版的《二十年危机》一书中,将理想主义概括为“乌托邦式的国际主义”,认为理想主义所设想的国家间的利益和谐是完全错误的,他重新强调国际政治的冲突性质和权力的根本性作用。摩根索更被认为是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奠基人,他的《国家间政治》一书被视作系统阐述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开山之作。两位现实主义大师都强调国际关系是研究在一个缺少共同权威的国际体系下,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 也就是民族国家,如何互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政治法则根源于人性,由人所组成的国家其行动逻辑也不例外,基于对人性的悲观假设,古典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政治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是无法超越的现实。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理论范式。今天现实主义仍然占据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地位,其他的理论范式往往是在对现实主义的挑战中得以确立和获得承认。国际关系理论家认为在西方存在一条可以上溯到2500年之前古希腊时代,经中世纪和启蒙运动, 而绵延至今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传统。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或者单一的学派,而是指一个理论群。存在不同的现实主义,但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因此,对现实主义的界定就是要识别和确定这些共同的假设。现实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是不同的领域;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并且始终追求权力和安全。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具有以下五项共同的假设:首先,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战争的原因与和平的条件;其次,体系结构是解释国际关系现象的重要因素;第三,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第四,国家行为是理性的;第五,民族国家是单一行为体(unitary actor),也就是不考虑国内政治,而设想民族国家具有给定的利益和偏好。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