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院通民心:任重道远

柬埔寨孔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战略对接的缺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构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关于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知识共同体,甚至是情感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颇为遗憾的是,在汉语国际教育界一些人眼中,“汉语”几乎是  “普通话”的同义词,而“中华文化”也被默认为内部均质的知识系统。虽然柬埔寨孔院有一定的“服务于国家”意识,但发展规划和工作开展过程与“一带一路”的对接仍有差距,无论是在国家政策的软性宣传还是在中资企业的服务提供上,其对自身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认识还不够充分。在具体战术上,柬埔寨孔院也有不少提升空间。

其一,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介绍的结合有所欠缺。在柬埔寨孔院学历教育教学点之一的亚欧大学,笔者旁听了《热情的邻居》一课的教授过程,孔院重点培养和关注的是当地学生能否用中文自如对话和认字读书、语音语调、意思理解等问题,但较少从课文主人公“王大爷”这位热情邻居的故事延伸,进一步给柬埔寨学生介绍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国邻里关系变迁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其二,教材本土化和师资本土化困难重重。柬埔寨孔院使用的是汉办指定的统一教材,这无可厚非,但此教材的基础性和普适性可能给教学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柬埔寨孔院使用的教材不够重视柬埔寨官方语言高棉语的发音特点,不便于当地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汉语知识。实际上,汉语和高棉语里存在一些在语音结构、词汇意义上有着密切关系的词,而且高棉语经历了由简化脱落到音节合并再到连绵词形成的过程,汉语也有类似的演变规律,可惜这些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来编写一套更适合柬埔寨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由于教材更新不够及时以及对当地民众偏好考虑不够充分等原因, 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状况的渠道受到了限制,难以理解甚至误解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对民心相通产生反效果。虽然柬埔寨孔院已经做出努力,比如创新性地制作简短的课件并利用课前几分钟向学生介绍现代中国等,但教材本土化在很长一段时间或都无法实现。师资本土化更是难上加难,据孔院老师介绍,柬埔寨本土汉语教师稀缺,存在未受过专业师范教育、考核机构少、年龄普遍偏大等问题,即便是孔院本部也只有一名本土教师;但教师本土化必然是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国际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效果深刻而广泛的长久之计。

其三,反馈机制的缺失是以汉语教育国际化促民心相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收集反馈、统计反馈、分析反馈,是孔子学院发挥作用的基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柬埔寨孔院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影响力还是主要停留在华人圈内,甚至有些当地人会把孔子学院和宣传“孔教”等同起来,或误以为孔子学院就是教授过时且无聊的古文的机构;而这些信息,目前缺少一个固定、常规的机制进行收集和及时处理,孔院开展的活动就“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事倍功负”对“一带一路”和“五通”产生消极影响。

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其他国家孔院虽有不同,但它是一面可以观照的镜子——总的来看,以国际汉语教育为桥梁,孔子学院承担起了沟通信息、交流文化的平台作用,为民心相通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潜力还有待挖掘,故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民心相通的路径和模式。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