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争取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足够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冷战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手段,在此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这种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决策规划、政策制定、经费分摊、部队派遣以及国际舆论影响等方面。虽然美欧等西方国家派遣的维和人员数量不多,但它们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比较牢固地控制着话语权。这些西方大国不仅试图从幕后掌控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方针,还不断发展创新“人道主义干预”和“强制和平”等维和理论,引导维和行动向有利西方霸权把持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总部及各特派团的一些维和事务关键岗位也由西方国家把持。除此之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一直掌握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导致中国在处理维和相关事务时受其制约。譬如,2008年前后国际舆论对中国处理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扭曲报道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无独有偶,2016年10月,美国非政府组织发布报告诬称中国维和部队在7月南苏丹冲突事件中“弃营逃跑”,遭到中方的严词驳斥。伴随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目前中国在多个国际多边经济、政治与安全体制中的话语权均有显著提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较短,在该领域的话语权虽然也在不断提升,但仍相对有限,与中国的维和贡献尚未完全匹配。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反对维和行动中的大国主导,只有努力争取维和领域更多的话语权(譬如加强构建宣扬中国的维和理论、政策和主张、在联合国总部和任务区争取更多的维和关键岗位等),才能更有效地反击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提高宣传本领,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维和贡献的了解

近年来,国际社会和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维和贡献的了解正在不断增加。关于中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国内各类媒体上,中国维和人员的英雄事迹也得到了大力宣传。譬如,2015年11月,中国国防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5周年图片展”,取得很好收效; 2016年我国驻马里和南苏丹维和部队先后遭遇袭击并出现人员伤亡后,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对烈士申亮亮、杨树朋、李磊的英雄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较大反响。应该说,关于中国维和贡献的宣传总体卓有成效,不过仍可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外宣传。学者李安山指出,对国家形象的宣传不能局限于中国政府,“从策略上看,由政府宣传不如由非政府力量(主要是学者和各种民间)组织宣传,由中国人宣传不如由外国人宣传”; 外部客观评价“最具效果”,“学者意见远比政府宣传有效”。此外,宣传方式也可不断创新,有时通过影视作品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可能会收效更好。譬如,维和题材的韩剧《太阳的后裔》在播出后迅速风靡全球,屡创收视纪录,不仅商业收益良好,也是对韩国军人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成功宣传。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维和事务主要由军队和公安的相关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关于维和的宣传主要通过官方途径,主要受众在国内。一方面,相关职能机构可在现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自身外宣(或曰战略传播)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为优化配置资源,可以将对中国维和贡献的宣传更好地融入中国外宣乃至公共外交的整体工程,寻求更多的渠道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维和的了解。可以想见,中国的维和贡献一定会为中国的外宣工程和国家形象建设增色不少。

小结

在后冷战时期,中国有选择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个既体现国际道义担当又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重要举措。其中,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宣扬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极佳平台,又是履行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承诺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展现中国军队“和平、文明、威武之师”形象的良好窗口, 也有助于培养国内民众的战略自信,增进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之情。

当然,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尽管为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供重要平台、载体、窗口和助力,却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客观言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因素,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在联合国维和领域也存在一些阻碍和制约因素。为破解这种种阻碍和制约因素,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努力:其一,恪守维和基本准则,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原则;其二,进一步加强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的能力建设;其三,努力争取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足够的话语权;其四,提高宣传本领,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维和贡献的了解。

胡二杰: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曾任联合国马里维和特派团参谋军官。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