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积极面在增加

如上所述,《纽约时报》2016年对华关注度仍维持较高水平,但从其报道手法、社论主题、议题分布等情况来看,仍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偏见,所呈现出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并未完全突破以往刻板印象。《纽约时报》涉华报道所呈现的负面基调和施压态势,一方面源自其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偏见,另一方面则出于对中国崛起和中美角力的现实担忧。

不过,随着中国在各个领域发展的平稳过渡,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多积极作用以及对外交往能力的不断提升,《纽约时报》评论中国的理性成分正在增加。其涉华报道开始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积极变化,如肯定中国政治体制自身的重要性,客观分析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理性看待中美关系,积极报道中国在科技、新能源和环保方面的进步等。

由此可见,虽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具有一定的消极框架模式,但不断变化着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的主动作为仍能直接、有力地影响其涉华报道态势。未来一段时间内,该报涉华报道可能仍将以中美关系议题为主,重点是在朝核问题上的中美合作以及贸易问题上的中美谈判,其涉华报道的积极面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改善《纽约时报》对华报道状况,除了中国各方面发展的努力和成绩外,公共外交领域的对外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国力日益上升,与外界联系日益增多,我面对国际社会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加,在对外交往中的表现也更加成熟。不断提升对外交往能力,将以往过于紧张和僵硬的对外宣传手段向更加灵活自如、更为形式多样的方向转变,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张丹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沙涛: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专项舆情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