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西方保护主义思潮弥漫的背景下,中国通过2016年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以及2017年5月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与此同时,美国却因新任总统特朗普的保守主义政策而遭到各方质疑,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移开始进入国际舆论视野。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是美国外交政策辩论的重要平台,在中美全球治理角色转移之际,《纽约时报》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影响力以及提供怎样的美国对华政策参考,是考察西方涉华舆论新动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文利用专业数据库和媒体网站资源,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根据《纽约时报》2016年以来的涉华报道,考察在中美全球治理角色转移之际,该报涉华报道的特点及变化。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整体框架仍较为负面

《纽约时报》2016年仍维持较高的对华关注度,但从其报道手法、社论主题、议题分布等情况来看,其涉华报道仍具有较明显的消极倾向。

(一)《纽约时报》涉华报道自十八大以来逐年小幅下降,但对华关注度仍远高于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关注。利用专业数据库Factiva进行数据统计,2016年《纽约时报》全年涉华报道量为1294篇,略低于去年的1378篇。 自十八大中国领导人换届以来,该报涉华报道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见图1),2013年以来每年平均下降幅度不超过4%。另外,《纽约时报》2016年涉华报道量远高于其有关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报道量,维持了较高的对华关注度。(见图2)

(二)热点事件是《纽约时报》展开对华深入报道、发挥强势话语权、强化对我施压意图的主要契机。《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频次和密度总体平均、平稳,不过,围绕2016年初股市波动和经济形势,2016年两会,G20杭州峰会,习近平主席出席达沃斯论坛,十八届六中全会,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及中美领导人首次通话,香港旺角骚乱、立法会选举及议员宣誓风波,南海问题和朝核问题一系列热点事件等,均曾出现过密集报道态势,并通过社论、专家访谈、实地采访、背景介绍等多种体裁形式对同一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以实现其对中美政府施压或建言的传播意图。

(三)负面议题和消极报道在《纽约时报》有关中国的社论中占比较重,反映该报对华态度总基调。《纽约时报》的社论部分与新闻部分完全分离,社论委员会自成一体,由委员会成员定期开会讨论热点问题并撰写社论,直接代表该报舆论导向。2016年,该报刊发与中国直接相关的社论19篇,包括:负面议题报道8篇,占总量42%,涉及香港、西藏、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意识形态、异议分子、司法审判、民间团体等话题,对我民主政治、人权自由批评指摘倾向明显;一般议题报道9篇,占总报道量的58%,从报道倾向上看,也以向我施压为主,包括渲染我在南海问题上的“好战”和强硬加剧区域紧张形势,指责我对朝态度是近期朝核危机的根源,批评我投资主导经济政策已经“过时”,担忧我资本外流冲击美国金融体系,警告我  “僵尸企业”问题严峻等。

(四)中美关系是《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核心议题,政治和社会领域议题分布明显失衡,人权、涉港和环境负面议题报道十分突出。《纽约时报》涉华报道普遍具有较强的分析性和评论性,通过对其2016年全年涉华报道逐篇梳理,遴选出含有一定评论观点或倾向的深度报道共398篇,占其涉华报道总量(1294篇)的三分之一。其中,包含南海问题、朝核问题、贸易  问题等在内的泛中美关系话题报道共122篇,占比最重(31%),成为该报涉华报道的核心议题。从各领域报道来看,政治和社会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比例失衡,有关维权律师、异议分子、“六四”、文革、新闻自由、言论自由 、网络监管等人权议题以及涉港议题的报道量占政治类报道绝大多数,而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量也远高于医疗卫生、航天科技、体育文化等其他社会话题报道量。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