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也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民心相通被我国提上了战略的高度,而对外教育援助是打通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人与人的距离的重要方式。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实效性,使国际教育援助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际教育援助是发展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国际援助方式。它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国际教育援助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还带动了援助国内部的各要素向受援国进行多层次的扩散和渗透,使援助国与受援国的社会民众有着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从而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民众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交流和互动,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路径和主要内容之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了,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社会基础,中国倡议、世界共享的“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和世界各国携手种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树才会根深叶茂、百世长青。作为一种“软力量”,“民心相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方式的人文交流,而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有助于改善援助国的国家形象,促进民心相通。

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历程

国际教育援助从二战后兴起至今,援助的理念和侧重点都发生了许多改变:“从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人类基本需求;从以双边援助方式为主到以多边援助、双边援助共同推进;从项目援助到部门援助和计划援助;从支持硬件设备建设到支持软件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拉开了国际发展援助的序幕,国际教育援助也随之展开。此时国际教育援助的宗旨是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援助侧重于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初等教育领域投入几乎为零;援助方式主要以技术援助为主,如派遣教师、顾问及设置高额奖学金等,少量的援助用于修建教舍、购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物资。

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和美国联合主导实施的科伦坡计划,核心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其中涉及教育领域的援助,如提供技术培训、专业化教育、学术交流计划、留学教育计划。据统计,截止1970年12  月,科伦坡计划共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培训了72544名技术人员,并向该地区派遣了14102名专家,捐赠了高达4.795亿美元的教学设备。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获得广泛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入国际教育援助的行列中来,并且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理念下,国际教育援助开始向初等教育倾斜,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日益重视农村教育、非正规教育、女性教育等初等教育领域的援助。1990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篇有关基础教育的报告,强调:“初等教育的投资回报远远大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要求援助国继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教育质量差及群体低收入的国家,需要将其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国际教育援助不仅能够改善受援国的教育基础,提高它们的教育质量, 也是援助国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改善援助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其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是援助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开展国际教育援助,以促进人文交流,进行思想文化渗透,2011年,国际教育援助在全球达到110亿美元,约占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8%。

如日本就成功地利用教育援助的手段,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渗透,并在东南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改变了二战后侵略国家的形象。同样,日本通过加大对蒙古的教育援助,实施“草根计划”,成功地提升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蒙古国内超7成的蒙古人认同日本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将日本视为世界上最友好的国家之一, 表示要向日本学习,并在日本的入常问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