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国家的因应

中国崛起不仅直接引发美国的焦虑和紧张,而且也同样会牵动其盟友日本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神经”。如果说,美国毕竟在地理位置上乃域外国家,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持超然态度,这些周边国家则是中国崛起大幕下的直接承受者,且还需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审慎因应两方,先来看日本。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受到中国崛起的影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对中国的崛起感兴趣”(第81页)。作者开门见山阐明中日之间关系的密切性,此种密切不仅是因为两国一衣带水,地缘位置接近,更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国力此消彼长态势下针对本方战略调整所做的制式反应,特别是当下中国之于日本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概而言之,今天的中日两国其实都是军事经济大国,而不像近代那样一强一弱,实力太过悬殊。双方在经济领域已经互有渗透,密不可分,中国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日本作为亚洲经济“领头雁”的地位,而中国经济的增长也确实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两国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则存在竞争、分歧,甚至已经步入“死胡同”,双方的互信陷入1972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中国过去十年来军力的发展及其快速现代化导致日本的疑虑越来越重,态度也愈来愈强硬,似有新一轮的亚洲地缘政治竞争之势,而日本方面所构建的“民主之弧”明显是在针对中国。

最终结果则是,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促使日本重新思考美日同盟之外的大战略,取而代之的则是中日关系进入一段无规则的水域。除日本之外,亚洲其他国家同样也得思考如何与正在崛起的中国打交道,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显然,区域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考量也略有差异。韩国和印度既需要中国的广袤市场为他们国内经济打开销路,也对日益崛起的中国保持警惕。印度自认为已经与中国平起平坐,故也大力发展自身军备实力,正谋求拓展在本地区内的双边与多边关系;而韩国则无法离开美国的“保护”,并借助其来平衡中国的“压力”。

与之类似,东盟国家在面对中国时同样存在这样一个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摇摆,既不想得罪中美两大国,又想尽量从与双方的合作中获取最大利益。相较之下,作为美国盟友的澳大利亚、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这些东盟内部的所谓民主国家,则似乎更希望也能在亚洲打造一个类似于欧安组织那样的政治经济合作共同体。虽然这符合美国的利益,但亚洲毕竟不是欧洲,两者差异实在太大。同时,中国的多边主义仍然是高度多元化并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和实用主义特性,其在亚太区域内的主要目的即是力求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最大限度削弱美日的力量,斯密特将此形象地称为“断裂的安全架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