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外交需要长期发展战略支撑

尽管上海在公共文化外交上把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作为发展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公共文化外交的具体化、清晰化、阶段化的发展路径。

公共文化外交资源有待充分开发利用

上海是中西文化元素合璧最典型的多元文化城市。近年来,上海通过文化交流,把大量的历史文化、西方文化元素等文化资源推介到世界各地,引起各国的广泛共鸣。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性,上海许多优秀的当代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公共文化外交的整体效应打了折扣。

上海城市公共文化外交的应对策略

抓好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机制建设

从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长远利益出发,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公共文化外交机制。在公共文化外交的原则上,应服从国家公共外交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总体战略,充分体现公共文化外交机制的整体性和前瞻性。在公共文化外交的运作路径上,把上海海派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国际话语的上海文化体系,遵循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积极开展与各国民众的思想交流。在公共文化外交的组织上,通过整合现有外事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的资源,充分调动文化企业、民间组织、海外华侨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加强各部门、海内外的协调配合等,提高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交往能力。

充实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内容,加强国际多边文化交往

在大力弘扬上海海派文化的前提下,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大力发展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先进文化,努力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上海现代文化,可增强上海文化软权力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与国际组织的公共文化外交,进一步增强上海的国际话语权;积极开展同全球公民社会的文化交往活动,对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作用。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根据上海现阶段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情况和媒介竞争力,确立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战略方向,把欧洲和亚洲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置于公共文化外交发展的优先地位。疏通政府—政府、政府—民间、民间—民间的文化交流渠道,多方式、多维度推销上海文化,真正树立起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朱新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博轩:美国普渡大学工学院信息技术专业2014级本科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