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本网独家>

开讲了 科学课 | 重塑东北虎豹“原生家园” 读懂中国生态观

2024-08-15 08:4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切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引导中小学生理解并把握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2024年暑假起,中国网推出公益类栏目《开讲了 科学课》,与中小学生一同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就重大科学节点、最新科研成果,开展沉浸式“研学”。启迪科学心智,厚植科学素养,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网8月15日讯(记者 韩雅洁)从全球濒危到“几代同框”,从人为干预到遵从自然,中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3年来,以东北虎豹为代表的全球濒危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性特色完全确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国生态文明观,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中得以生动实践。

8月15日,恰逢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专家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雷光春带同学们共同走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揭秘“百兽之王”的生存之道。

《开讲了 科学课》现场。

全球濒危物种东北虎豹生活得好吗?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2021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3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物种多样性保护情况如何?包括东北虎豹在内的各类野生动物种群,生活得还好吗?

“此前,东北虎作为全球濒危物种,全球总量只有500只左右。而东北豹更是全球极端濒危物种,也就是说,在灭绝的边缘上,全球仅有100只左右。”在《开讲了 科学课》现场,雷光春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算了一本“生态账”。他介绍,3年间,在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保护下,野生虎豹种群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境内东北虎从以往的20几只增加至70只;东北豹增加至80只,东北豹占到全球总数的80%以上,东北豹繁殖成功率由30%提高到50%。东北虎豹公园的“捕食者”们数量不断增加,有趣的是,草食动物的繁殖能力也更好了。公园连续监测到的有蹄类“猎物”相对丰富指数持续上升,与2016年相比,野猪增长1.9倍,梅花鹿增长3.5倍,狍增长1倍以上。长尾斑羚、獐、白鹤等物种丰富度增加。

中国境内野生虎豹种群保持稳定增长。

“旗舰物种”可维持生态平衡

“捕食者”增加,“猎物”们也在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旗舰物种”东北虎豹作为顶端捕食者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功能。它们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调节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过程、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维持进化压力,淘汰劣势个体。雷光春解释,所谓“旗舰物种”,即某个物种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关注,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

作为食物链顶级“选手”,东北虎豹是如何起到生态平衡和调节作用的呢?雷光春介绍,东北虎豹在捕猎时会算一本“经济账”,即根据猎物的体型和数量,选择最节省力气又收益最大的动物捕猎。当虎豹栖息地,某一野生物种增多时,虎豹则会增加对该物种的捕食,这势必会增强该物种的自我进化能力,以维持种群生存,同时,也对该物种的竞争物种产生平衡的影响。比如:狍子和麝,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相应地,食草动物的食物——植被、草等,也将被动地卷入奇妙的“生态漩涡”中。

由此,国家公园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与影响。“对于生产来说,它会带动一系列的绿色发展,能够生产很多生态产品。对于公众的生活来说,国家公园提供非常好的生态体验——森林康养。国家公园建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用显著。”

“旗舰物种”东北虎豹调节生态平衡。

中国“生态观”启迪世人

“中国的自然保护从2000多年前(夏代)开始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当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雷光春说:“在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中国现在是具有引领作用的,提供了很多中国方案。”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建设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2021年,全国有将近12,000个各类自然保护地,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草原公园荒漠公园、海洋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保护了很多珍稀濒危物种。全国至少90%的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了保护,70%以上的濒危物种都在保护地范围之内。

中国生态治理成果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自然很美,也很残酷。生命在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人类面对自然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就是生态文明。” 雷光春说。

总监制:薛立胜

监制:蔡晓娟 刘鹏飞 王涛

策划:刘佳

视觉:陶一辉

设计:顾榕楠

采写:韩雅洁 孙晓彤 仝选

场务:史浩林(实习生)

媒体推广:常瑶 沈雪

编审:张艳玲

指导单位: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主办单位:中国网

特别鸣谢: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北京市八一学校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

(国家自然博物馆对此次拍摄亦有贡献)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开讲了 科学课 | 无畏艰险为海“看诊”,守护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_中国网</span>

【开讲了 科学课·往期回顾】

开讲了 科学课 | 从南极到火星!“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开讲了 科学课 | 无畏艰险为海“看诊”,守护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

【责任编辑:刘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