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记者陈柏生一早就穿上崭新银灰色列宁服,挎上绿色帆布包,和同事前往南苑机场,采访参加开国大典的新中国空军飞行员。

“祖国啊!让我好好看看你吧!今天的看和记就是我的最重要的任务。”当机群飞过天安门广场时,陈柏生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35年后的同一天,同样在天安门广场,一群北大学生在游行队伍中突然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

“这句朴素、真诚的问好和自由奔放的表达,不也反映了广大群众对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事业的由衷拥护吗?”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迅速端起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是夜,几经权衡,这张照片被安排在二版中部。

几十年来,这张照片及其上版过程,一直为新闻界津津乐道。

1977年3月,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全教会(纪要)是怎样产生的?》一文(“全教会”指1971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注),作为内参报送中央,对恢复高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刊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数学家陈景润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感人故事。在经历十年“文革”之后,这篇报道极大唤醒了中国人的科学意识,陈景润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偶像。

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排在世界杯亚洲预选赛上以3∶2逆转战胜韩国队,获得世界杯的参赛权。北大校园沸腾了,学生们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3月22日,人民日报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个口号也鼓舞了整整一代人,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

《东风第一枝》《致巴金》《洗桃花水的时节》《欣闻荆州去复来》《“申遗”少留后遗症》《何处是乡愁》……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家园。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正式成员。在卡塔尔多哈,人民日报记者作为中国代表团唯一随团记者出席签字仪式,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2003年,非典爆发。4月15日,人民日报五版以护士日记形式,整版刊登《对抗“非典” 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我满含热泪看完了“护士日记”,深深地被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所感动,也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多一些这样“三贴近”的好报道。

“此刻,我们就是战士!”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人民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最前线。

“翻开采访本,多少行被泪水模糊的字迹;关上录音笔,耳畔依然回响着生命的悲怆和呐喊……”一位记者在日记里写道。

为了进入北川县城采访,人民日报记者徒手翻越垮塌的山体,第一时间发回北川堰塞湖真实情况,平息了谣言,稳定了人心。

有人说过,有哪一种别的什么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生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在重大历史现场,人民日报记者以其特有的专业与敬业,向记者这个崇高的职业致敬。

2807443897685475921.jpg

从这里读懂中国

“我最好的知心朋友”,6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称呼俄罗斯总统普京。他向普京颁授了第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两天后,在风景如画的青岛,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上海精神”的独特价值,提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五项建议,再次显示出一位大国领袖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洞察和深邃思考。

会议结束不到2小时,人民日报的首篇评论员文章《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就被各大网站置顶,参加青岛峰会报道的外媒同行惊呼:“首发定调,人民日报神速!”

70年风云变幻,中国坚定不移走向世界,并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人民日报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了一条关于尼克松在记者招待会上讲话的新闻,周恩来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从北京招至大连,再让编辑从大连跟至上海,反复修改方才定稿。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周恩来亲自审阅和亲笔修改的国际部稿件超过1000篇。

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人民日报国际部一位编辑家里的电话骤然响起,本报驻南联盟记者传回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北约导弹击中了中国大使馆”,此时离大使馆遭袭仅仅15分钟。

9时20分,人民网在国内媒体中首先发布这一消息,并迅速开通了一个“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其后更名为“强国论坛”,这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创办的第一个时政论坛。

5月9日是个周日,当时还是周报的环球时报增出一期特刊,头版整版刊登本报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我亲历中国使馆被炸》,报纸上市不到3小时即被抢购一空,其后2天加印6次,总发行量近200万份。

1985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即将创刊,邓小平欣然题词:“向海外朋友问好!”表达了对这份报纸的厚望。

“那是‘邮箱里的灯光’”,很多初到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能收到一份大使馆为他们订阅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这让他们倍感温暖,因为那是“来自中国的家书”。他们很多人回国后,还保留着订阅海外版的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量,60%以上由华侨华人投资或牵线。很多华侨华人说,他们正是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了解了政策,认识了朋友,坚定了回国投资创业的决心……

以中国的视角报道世界,以世界的视野报道中国,通过人民日报,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总书记元宵节送祝福啦!”

“大家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向大家致以节日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客户端编辑室,录制了一段音频并亲手点击发布。“总书记元宵节送祝福啦!”很快,这条音频的全网点击量超过2.5亿。今年元宵节,很多网友还在微信朋友圈热转。

1118096345_14558548944051n.jpg

“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听清人民日报的声音,在众说纷纭中听懂人民日报的声音。”在6月12日的读者座谈会上,一位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是互联网条件下,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真正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这几年来,人民日报以建设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为抓手,统筹采编力量,再造采编流程,实现“一体策划,一体采访,一体传播”,极大激发了全媒体新闻生产力。

“‘军装照’原来是人民日报做的!”很多人感到吃惊。

2017年建军节前夕,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互动型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不到10天,浏览量就突破10亿,超过1.55亿网民参与,创下业界单个H5产品访问量新高,成为网上“爆款”。

“今天的中国,每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3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快速的剪辑、精美的画面、直观的数字,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上线一天全网浏览量突破1.58亿。

70年,“8匹骡子就能拉走报社全部家当”的岁月已经远去,现在的人民日报已不仅仅是一张油墨印刷的报纸,而是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平台、覆盖用户近8亿的“人民媒体方阵”。

今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接受人民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当得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有近8亿受众时,他不禁感叹:“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大平台了!”

“一个睿智又坚决的领导人”“举止非常优雅”“受中国人民爱戴”……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人民日报制作推出短视频《习主席来了》,15个国家的20多位留学生畅谈他们眼中的习近平。视频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播,无数国外网友点赞。

借船出海,借筒传声。截至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粉丝量已突破5000万,粉丝量、活跃度居全球报纸类媒体之首。

人民日报还首创定制推送方式,与近80个国家的400多家主流媒体建立了内容合作关系,2017年推送原创报道715件,实现落地1.26万次,人民日报的优质内容借外媒在全球各处落地。

媒体融合,关键在人的融合。

运用中央厨房机制,采取“兴趣化组合,项目制施工”模式,全社250多名编辑记者组建了50个全媒体工作室,“学习小组”“侠客岛”“麻辣财经”“一本政经”等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平台声名鹊起,广为人知,“提笔能写,举机能拍,对筒能讲”的“全能编辑”“网红记者”不断涌现。

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前夕,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正式上线,超过2000家主流媒体、党政机关、高校、优质自媒体和名人入驻。

“人民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名字。70年前,她从平山县的小山村驶来;70年后,她又将扬帆远航,开启更加波澜壮阔的航程!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人民日报社指明了前进方向。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

在习近平新闻思想指引下,牢记党的重托和亿万人民的期望,七十华诞的人民日报将焕发青春再出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续写新华章,再创新辉煌!

<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