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力行没有随报社迁往南平,他被派到当时福建的战时省会永安,受任《东南日报》驻永安特派员兼办事处主任。

几十年后,胡锐颖来到永安寻找外公的足迹。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高熊飞。

1943年11月4日,日军空袭了永安县城,高熊飞和母亲在这次空袭中失去了各自的右臂。那时外公也在永安。

他和高熊飞商量后,决定把永安的这段历史做成纪录片,搬上银幕。

胡锐颖当时已经从国企辞职,自己做起了外贸生意,“再不济一年也能赚几十万元”。

“有段时间我在广州的布市做纺织生意,那里商人每天都盯着顾客,哪怕是一分钱也要盘算着怎么赚来。我在那个市场里,看着来往的人群,耳朵里全是讨价还价的声音,但我还是想着外公的那些事,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胡锐颖清楚这不是他想要的感觉,2007年时,他关掉自己的门店,背上背包,成了一个专职的“民间历史研究者”。

经人介绍,他在深圳大学找到了一位老师,做他的纪录片导演。

在纪录片导演郭海涛的印象里,胡锐颖没有45岁的人常有的沉稳,看起来更像一个风风火火的小伙子。无论到哪里,胡锐颖都会背着一个双肩包。书是里面永远不会少的东西。

只要有机会坐下来,他就会把话题引到历史上,然后滔滔不绝。

郭海涛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胡锐颖时的情形。那时郭海涛要求看一下关于“永安浩劫”的资料,以便评估片子的可行性。第二天,胡锐颖就出现在了他的办公室楼下。

“他推辆自行车,后面挂了个大袋子,里面满满都是文档。”郭海涛把手臂张开,比画出袋子的大小,“每一张纸上都贴有标签,重要的内容还会折起来。”

本来完全没有看上这个题材的郭海涛一下就被胡锐颖震住了,“在深圳,身边的人都在讲究投资回报,没想到在这种地方还能有这么纯粹坚持自己热爱的人。”

他们一起坐火车去福建永安,几个小时的车程,“全在听他一个人在讲沿途的历史。”

有次郭海涛和胡锐颖去一家很有名的餐馆吃饭,饭菜还没上来,胡锐颖就“进入状态”了。“最后我们都吃完了,他自己的一点都没动,还在手舞足蹈地讲历史。”

郭海涛和他一起去过一次中山大学,看到那些名人雕像,他会“朝圣”一样跑过去。不顾周围人的眼光,兴奋地列出大师们的种种成就。

去年,这个已经44岁的中年男人终于如愿考上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他说很多同学都找不到研究选题,但他的选题多到不知道要先做哪一个才好。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发了三篇课程报告”。

在郭海涛看来,胡锐颖就像是这个时代的“痴人”。他自费拍纪录片,前后花了30多万元。他放弃所有事业,仅凭之前的积蓄“全职”寻访外公的过去,发现躺在某些角落里的历史。

“他有那个时代青年身上的天真和理想主义。”在与胡锐颖合作两年后,郭海涛如此评价这位朋友。

在永安市博物馆,胡锐颖找到的关于“永安大轰炸”的资料十分有限。

为了找到亲历当年大轰炸的老人,胡锐颖和纪录片导演郭海涛在当地老人聚集唱歌的地方广播,告诉他们摄制组在招募当年大轰炸的亲历者。

他们本来对这次招募不抱什么期望,但第二天一大早,在约定好的市博物馆门前,十几位老人早就等在那里,其中几个是从几十公里的乡下坐公交车特意赶来。

“他们也没想到会有人还想知道这些事,即便对自己的家人,几十年来他们也很少讲起那段经历。”在拍摄时,郭海涛发现不少老人都流下了眼泪。

有老人记得,防空警报响起时,爸爸把一家人聚在一起,告诉他们抓紧逃命,“能活一个赚一个”。轰炸结束后,防空洞里一片漆黑,爸爸开始逐个点名,大哥二哥小妹都答应了,叫到妈妈时,却没有了声响。

“我们都不说话了,知道妈妈不在了。防空洞里谁也看不到谁,就听到有哭声。”这个老人对着镜头,牙齿已经掉光,放声大哭起来。

也有人记得轰炸开始时,自家的3头牛吓得钻到水田,“牛都怕”。

还有老人记得飞机俯冲下来时尖利的呼啸声,“飞机冲着头顶飞了下来,扔下几颗水桶粗的炸弹就又飞上去了。”轰炸结束后,这个老人看到家门前的小溪里,躺的全是尸体,溪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什么叫血流成河,这就叫血流成河,你没见过真的不能理解那种惨状。”老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深刻,他告诉胡锐颖,这么多年他们没机会说这些,也没人愿意听。

“如果那些亲历这场灾难的人都去世了,史料记载又少,这段历史不就这样消失了么?”胡锐颖说,“历史是人的历史,个体的经历也应该被记录。”

大轰炸时,外公蔡力行一家住在永安城南门口附近幸免于难。轰炸结束后,蔡力行发现一位朋友全家大人悉数遇难,就将他们两个无人照顾的女儿抱回家抚养。

东南战事吃紧时,日军又在西南地区发动湘桂战役,当时留在桂林的大批文化人需要撤退。蔡力行在报上看到著名电影导演蔡楚生、著名进步作家张天翼贫病交迫的消息,又知道著名进步作家王鲁彦、木刻家万思不幸逝世家属生活困难的情况。决定由《联合周报》出面组织募捐,发起了“援助贫病作家运动”。

轰炸次年,他在永安创办了《联合周报》。因为经常邀请茅盾、黎烈文、金仲华等当时鼎鼎大名的人物为报纸写稿,成为东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份报纸。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