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重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毫无意义。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重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朴实的话语,有力的誓言。
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直辖之初,重庆有366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市委市政府立下“军令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近年来,重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202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0.6万人。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重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举措。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搬迁70余万人,而且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公路、农村电商成为农民的“脱贫三宝”。
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重庆坚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将其作为最紧迫的硬任务来抓。要知道,重庆大山区、大库区,山高壑深,要修一条路有多难。再难也要办!不能只算眼前经济账,要算长远的大账!
过去4年中,全市累计投入400多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1万公里。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畅、300户以上的撤并村通达,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4.4%。地处深山的城口县东安乡兴田村由于公路修通,昔日穷山沟成了4A景区,当地农民开办起“大巴山森林人家”,走上致富路。农村公路成了农村群众的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
重庆按照“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又持续提升民生水平,坚持既抓实具体民生项目、又建立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不断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集中力量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心的民生突出问题,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书可读。2015年,重庆开始实施“暖冬计划”——为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安装取暖设施设备,涉及全市21个区县(自治县)的1024所学校,21万高山地区的孩子实现了温暖上学。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3个百分点。
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5年底,我市已建成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基本解决了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如今,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近两万个,市民看病基本实现“疑难病症不出市、重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乡(社区)”。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按照“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重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和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决不能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决不能对当前环保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苗头性问题疏忽大意、无动于衷。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为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两倍多;主城区已基本没有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化工厂和钢铁厂,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1天;加强湖库整治,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许多市民告别了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楼房;持续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公园、绿地、体育健身设施和登山步道,“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成为现实。
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2016年,我市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96年的5.9倍和7.8倍,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除此之外,山坪塘整治、城市棚户区改造、主城区背街小巷市容环境整治、扩大就业技能培训……一大批民生实事的实施,推动全市民生领域“冰点”逐渐消融、“难点”接连破题、“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连续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唯一进入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超大城市……重庆在众多榜单中收获美誉。这无疑是民意最真实的表达。
城市精神——
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走对路、扎实干,3300万巴渝儿女只争朝夕
峥嵘岁月竞风流,风雨兼程谱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加强作风建设,全力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实施意见的贯彻执行,实施党员干部“八严禁”、“十二不准”,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等问题;开发群工系统,实施群团改革,各级党员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推动了党风政风的转变,健康清朗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