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出台《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实现空间布局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发展特色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工作目标。
谈变化,最直观的莫过于交通的变迁。上世纪80年代前,重庆仅建成5座大桥;截至2016年底,仅主城长江和嘉陵江上就拥有桥梁29座;今年,重庆主城将同时建设11座跨江大桥。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桥都”。
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目前,重庆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13公里,规模排名全国第六。其中单轨交通运行里程99公里,重庆借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单轨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创立了多个国家、行业和地方跨座式单轨标准规范。目前,国内外40多个城市正在规划研究应用重庆单轨交通系统……
截至2016年底,全市铁路网形成“一枢纽八干线”网络格局,高铁通车里程达到356公里;高速路总里程达到2818公里,路网密度3.42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撤并村全面实现通达,行政村全面实现通畅;内河水运货运平均运距、水路货运周转量等多个水运指标位居全国内河首位,4个枢纽港、9个专业化重点港口为支撑的内河航运体系基本形成;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589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九。
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侧面。
随着全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区域功能定位的明晰,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正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撑;以生态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发展区,正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等要素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功能和人口走”的思路,全市资源要素加快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成为现实。
处于城市发展新区的永川在过去五年中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园区迈上千亿级台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轻工等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机器人)示范基地。
处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武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被联合国授予“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谱写了“绿色崛起、富民强区”的精彩篇章。
如今,全市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过去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8%和11.8%,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重庆发展的关键词!
市域内,各功能区域“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重庆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融入、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相关省区市协作合作,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经济发展——
重塑老工业基地,重庆,用不长的时间,绽放出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在过去的4年中,重庆经济增速曾连续13个季度保持全国第一,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同样令人瞩目。回想20年前,1996年,重庆GDP仅为1315亿元;2016年,GDP达到1.75万亿元。20年间,全市经济总量增长12.4倍;1996年,重庆的城镇化率仅为29.5%;2016年,这一数字飙升至62.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直辖之初,凡论重庆经济,令重庆人骄傲的总离不开汽摩、钢铁产业,重庆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是横亘在重庆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些年,重庆经济发展抓住了牛鼻子——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重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引擎”马力十足。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改则活,革则新。
重庆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落实中央交办的重大改革任务,聚焦制度创新,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庆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关键突破带全局、结果导向求实效,勇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各级干部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突出抓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重大改革,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仅2016年,重庆就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矿、钢铁去产能任务,去除商品房库存900万平方米,处置完成231户国有僵尸、空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