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话语公共外交的优势

善于求同存异

前文提到过,世俗文明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不仅是概念上的包容性,实践层面也可以看出世俗文明的包容性,中国可以使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统一,将原先不同的族群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便是世俗文明强大整合力的体现。不仅在国内,国际上的中国在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赞赏,促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与美式的多民族的形成原理不同,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包容性。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书中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拉丁裔涌入美国,传统的美国建国初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身份认同正在下滑,美国产生了国民身份危机。特朗普上台的大量民粹主义举动,也体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对现状的不满。近日拜登上台前, 美国爆发的骚乱也表明,西方也并非是和谐世界的样本。

当然,任何和谐共处的模式都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演进。保持对时代更迭的敏锐,以及对客观态势的谦逊,是谋求任何长远发展的根基。

真实的政绩

世俗话语重视事实,因此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也成为了世俗话语重要的优越性之一。因为立足于真实,所以不惧怕任何谣言攻讦。

蓬佩奥等人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攻击,都被外交部一一有力回应,假如没有真实的政绩作为支撑,编造虚假的谎言维系,就会被马上揭穿。正是因为有了确切的真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真实的政绩不仅利于被动防守,也利于积极宣传。中国在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世界思考中国为何可以做到。中国的治理模式逐渐被人关注,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案,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随着这样的贡献越来越多地有益于他国,不仅谣言不攻自破,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大有裨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立足实际、重视真实,是世俗话语的重要美德。

充分的软实力潜能

中国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各种文化古迹、科技发明,乃至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税制都是重要的软实力资源。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认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浓缩的全球通史,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然而现今,这些软实力资源还未被充分挖掘。

正如前文所言,相比于宗教话语,世俗话语推宣的动力并不积极,因为没有来自神的动力。而且现在中国社会资本横行,资本的天性是热衷于流向短期内就能赚取大量金钱的项目,因此诞生了许多快餐式的文化糟粕。这些病态的资本行为除了搅乱文化生态体系之外,对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并无裨益。

因此,世俗话语软实力建设的来源便是国家推动。除了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之外,也会举国家之力营造出良好的对外形象。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盛大的体育赛事,也是中国向外展示的窗口。

如今5G的信息化浪潮来临,网络环境必将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互联网正在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交流阵地,充分挖掘软实力潜能并不单单只是探索中国自身的文化宝库,还要思索如何将它们与科技、时代、世界联系起来的问题。

探索公共外交世俗话语的终极

世俗话语包容且多元,看似杂乱无章,但这正是建立全人类共同想象的全新可能。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表述的那样,民族、国家、教众,其本质都是由想象建构的产物。民族因为有共同的想象而成为一个民族,拥有不同想象的民族则成为不同的民族,这样的分裂对立, 都是人的想象制造的。

现在世界的文化如此多元,各个民族所建构的想象也千差万别,然而只有一个共同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人类立足的现实世界。

无论想象的世界多么瑰丽,人都无法不在现实的世界里生活,除非完全放弃生命。

世俗话语的公共外交着眼的正是共同的现实世界,如果能立足于共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建构出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想象,那么离理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又近了一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并不信仰同一个神,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由此重新建构全球乃至全人类的合作话语。这就是世俗话语对宗教话语超越的可能性之处,也是世俗话语的终极所在。

孙誉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