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对马拉维援助的转型
民粹主义(populism)又被称为平民主义或民众主义,是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运动。虽然民粹主义具有“重视民意”的积极面,但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明显的弊大于利,正如周穗明指出的,“由于其(民粹主义)非理性、草根性和极端性,因而极易被某些政治势力和政治狂人煽动、蛊惑和利用, 导致不可预知的、可怕的社会后果。”近年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等政治事件,使得民粹主义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波高潮,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就民粹主义对中国政府对非洲援助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且将用一个民粹主义导致中国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即缅甸密松水电站案例,来导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缅甸密松水电站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计划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修建的一座水电站。该水电站应缅甸政府邀请,由中电投与缅方共同投资开发,并于2009年12月举行前期工程开工庆典。然而到了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却通知国会,称将根据人民的意愿,搁置密松水电站项目。吴登盛给出的停建密松水电站的理由主要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居民生存问题以及安全问题,但事实上,舆论和民意才是造成密松水电站夭折的主要原因,正如李丽指出的,“中电投在项目中更多地关注政府的意见和期望,而忽视了民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利益和期望。”因此,李丽建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力量,要学会利用民间力量来促进事业的发展。”
缅甸密松水电站一般被认为是民粹主义影响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之一。很明显,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一般主要关注政府和官方的意见,而忽视了民意和舆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民意和舆论被反对派或别有用心之人煽动起来,那么中国企业的失败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迫于压力,政府和官方也只能顺从民意。
虽然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败案例,但对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也具有启发意义。前文提到,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至今走的是一种精英路线,即援助项目主要考虑受援国官方及精英阶层的需求,而较少顾及社会与民生需求,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也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受援国社会民生和其他领域的援助力度不够,受援国普通大众难以从中国援助项目受益。因此,正如刘方平和曹亚雄所言,“(下一阶段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要增加对受援国民生和安全等领域的援助力度,改变对外援助过度重视经济领域的状况。”据此,我们认为,在当前民粹主义风起云涌的影响下,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以及对非援助及对马拉维援助都面临转型问题,即向社会、民生、安全等领域转型。
结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也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5月14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再次强调的中国国际关系的基石。然而,相关研究文献及本文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当前的中马关系呈现出“官相亲”而“民不亲”的局面。或许,“官相亲”是中国政府根据自身的外交战略刻意倾斜的结果,那么时至今日,并且在民粹主义影响下,我们认为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面临必须转型的问题,即向民间和民生倾斜,向“民相亲”倾斜。
王海璐:马拉维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
李加方: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