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对马拉维的援助效果
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至今走的是一种精英路线,即援助项目主要考虑受援国官方及精英阶层的需求,而较少顾及社会与民生需求,正如刘方平和曹亚雄指出的那样,“中国对外援助的领域是不平衡的,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受援国社会民生和其他领域的援助力度不够。”具体到马拉维而言,2007年末中马建交后,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政府援助了马拉维很多项目,包括新议会大厦、国际会议中心、马拉维科技大学、奇蒂帕(Chitipa)—卡龙加(Karonga)公路、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国家体育馆、中非棉业马拉维棉花公司、中马友谊小学、乔洛(Thyolo)中学,“万村通”项目、援马医疗队等,此外虽然还有一些医疗器材与药品捐赠、水井项目、无息贷款、化肥援助等其他形式的援助,但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对马拉维的援助也是以基础设施为主。
那么中国政府对马拉维的援助效果如何呢?传统的援助效果评估研究一般是以经济增长率等客观指标来对某一项目的效果做出评估,如朱丹丹和黄梅波对非洲16个受援国2002年至2011年的实际人均GDP、出口增长率等数据进行研究,指出中国政府的“促贸援助”这一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同样,在官方报道及现有研究文献中,中国政府对马拉维的援助效果也非常显著,中马之间也是“兄弟”和“朋友”的亲密关系。那么,为何笔者的切身体会却与此有巨大反差呢?黄振乾的相关研究则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示。黄振乾以坦桑尼亚为例进行研究,得出了“距离中国援助项目越近的非洲居民,越可能认为国家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自身的生活水平也获得提升”等基于主观感知来评估援助效果的相关指标,并进一步指出“传统单纯依靠外部指标(硬性指标)对援助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是有缺陷的,因此也需要基于受援主体的主观指标(柔性指标)对援助项目进行评价”。黄振乾以“距离”作为评价援助效果的主观指标之一,我们则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受益”这样一个主观指标,来探讨中国政府对非洲援助的有效性问题。以马拉维的援助项目为例,新议会大厦、国际会议中心、国家体育馆等援助项目均位于首都利隆圭,从“距离”上来说,离马拉维首都以外的民众太遥远,以至于正如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许多首都以外的民众根本未听说过这些项目,或者不知道这些项目是中国政府援助的。而从“受益”角度来说,新议会大厦、国际会议中心只有少数政府高层受益,国家体育馆也只有部分体育爱好者受益,因此可以说90%以上的马拉维民众无法从中国政府的这些援助项目中受益,因此才会出现前文所述的虽然中国政府援助了马拉维诸多项目,但马拉维普通大众却并未感恩,并且还与在马谋生的华人华侨严重对立的局面。那么,为何除了官方声音外,现有研究文献中中非关系也是亲密无间呢?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评价中非关系的调查研究都是针对非洲的精英阶层,而没有针对普通大众、特别是底层民众来展开调查。还以沙伯力和严海容的研究为例,其研究目的在于驳斥“中国并没有聆听非洲人民的愿望,只是在听从非洲统治阶级的意愿”这一论断,然而他们的调查对象却都是大学师生,即以“大学师生”这一精英阶层代表了所谓的“人民”。因此,虽然沙伯力和严海容的调查结论认为70%左右的非洲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政府援助项目是满意的,但却掩盖不了中非民间对立情绪严重的事实。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对非洲的援助主要走的是一种精英路线,即援助项目主要考虑受援国官方及精英阶层的需求,而较少顾及社会与民生需求。因此,非洲各社会阶层才会对中国政府援助呈现出“倒金字塔”型认同模型。另一方面,当前评价中非关系的调查研究主要都是针对非洲的精英阶层,而没有针对真正的非洲普通大众,这也正是官方报道与现有研究文献中的中非关系与笔者的切身体验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