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丝绸之路的理念流动:包容性全球化理念创新

2016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马云提出了e-WTP的概念,即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促进全球普惠贸易和数字经济增长,孵化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贸易新规则”。如同马云和阿里巴巴一样,诸多中国企业从“一带一路”倡议初期便极其关注相应战略的规划和落实。雷军带领小米以“中国制造”为标语,进入了80多个国家的市场。美团也响应倡议号召,2018年开始对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线上生活服务应用进行了投资,其对外发布的生活服务大数据受到各国广泛欢迎。新兴民营数字企业更具备国际化视野,也以更加平民化和生活化的方式搭建多元文化理解和融合的桥梁。

通过这些企业的全球数字商贸构想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数字全球化的理念设计,是中国国家倡议、商业创新和各国民间经验的融合产物。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呼吁“一带一路”应“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是在全球数字技术发展和电子贸易推进的情况下,对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和外交理念倡议的一种解释,也是“包容性全球化”实现的可行途径。刘卫东认为,“包容性全球化”即“丝路精神+全球化”。古丝绸之路本身也由贸易需要而建立,提倡和平为上、友好交往、共同繁荣,翻译为当代的内涵便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就是用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既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又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以思想理论的可信与先进强化市场的兴趣与认可,以商贸反哺共同体建设,在沿线国家促进资源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随着中国的技术和经济继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加深各国的联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方面之一,也必定是利用中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在丝路带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的重要渠道。而因数字基础建设和贸易相互联系起来的国家也将使这种中国领导下的“包容性全球化”的世界成为现实。我们不能忽略这个理念的激励和引领作用,也应看到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数字丝绸之路将会给国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改变。

总之,这条“数字丝绸之路”的搭建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是中国把握新技术革命窗口期的体现,既反馈了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国际形势变化下沿线各国携手合作的必要性,也见证了中国为平衡世界经济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努力。不得不提到的是,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和理念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确实也面临着考验,其中各类利益攸关者的关系揉杂,合作的目标以及可以合作的程度之间存在对抗与妥协。中国应秉承优秀的历史传承,应新时代新国际形势和技术条件要求,在这条“数字丝绸之路”上知彼知己,实干为要,继续深入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实践,不断促进特色外交思想理念的飞跃。

任天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