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主义是法国自二战结束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最重要因素。戴高乐主义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具体落实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马克龙就任法国总统后继承和发展戴高乐主义,取得了一定成效,扩大了法国的影响力。中法关系近年取得长足发展。中法仍是东西方大国中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前途共同点最多的大国,也是立场最为接近的大国。

戴高乐主义与国际事务

法国是被美英联军经由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而从纳粹德国占领下“解放”的,戴高乐在盟军登陆8天后才从北非赶到诺曼底。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军队只是在“说服”美英之后才得以“解放巴黎”,戴高乐走上香榭丽舍大道接受民众欢呼。法国获得“解放”三个月之后,戴高乐领导的临时政府才得到美英苏的正式承认。

美英苏确立的二战后“雅尔塔体系”本无法国的份儿,戴高乐却以其不畏强权、不惧挫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努力,在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大巨头间折冲周旋,终使法国以“战胜国”身份在德国驻军,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戴高乐在战略上向美国靠拢,但明确要求照顾法国的利益,同时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成为苏联在西方“最能说上话”的“友国”。戴高乐敢于对美苏提出激烈的批评,使美苏既看重与法国的关系,又对法国有所忌惮,因而对法国的要求和利益关切予以适当照顾。

戴高乐主义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具体落实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法国外交的独立性主要是针对美国而言,美国也承认“法国有反美的惯性”。戴高乐明确讲过,出于维护法国的利益,不论是欧共体还是北约,甚至是联合国“这玩意儿”,法国都可以弃之不顾。法国坚决顶住美国压力,建立独立的工业和防务体系,特别是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借以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和核控制。由于美国反对法国参与北约决策和拒绝给予法国北约欧洲南部战区总司令的职位,戴高乐决定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制,军事和防务不受北约军事节制。1966年10月,本为控制法国的北约理事会被逐出巴黎,匆忙迁往布鲁塞尔,美国驻军及设施一并撤离法国。此后,法国对北约一直采取“一脚在内一脚在外”的策略。美国为避免由其控制的北约破裂,只能对法国予以迁就。法国因之得以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既被双方倚重,又得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

戴高乐视中东地区为坚持外交自主的重点地区,在历次中东战争中站在阿拉伯世界一边,对美国的中东政策和以色列的扩张举措持强烈批评态度。数十年来,这一政策既保持了法国在中东地区的传统影响,也为法国争取到了极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法国二十世纪60年代为埃及制造的军舰、80年代为伊拉克建造的核反应堆,先后遭到以色列的劫持和轰炸,均未交付使用, 但法国政治和经济“名利双收”的效果均已达到。2003年,希拉克坚决反对小布什“新保守主义”政府入侵伊拉克,申明美国若要在安理会付诸表决, 法国必将投否决票,这被称为法国外交的“高光时刻”。

戴高乐把欧洲和非洲设定为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大国作用的两大战略依托。欧洲建设从建立煤钢联盟到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从消灭欧洲战争策源地到经济合作再到政治联合,从四大内部统一市场到设立欧洲央行和推行单一货币欧元,每一步都是法国设计并付诸实施且切实取得了进展。法德轴心的欧洲建设发动机作用始终没变,法国作为欧洲建设的政治带头羊功不可没,只是由于近年经济实力衰减而部分地被德国取代。法国在经营欧洲的同时并未放松非洲。戴高乐曾对非洲独立运动实行残酷镇压,在无力抗拒之后遂通过政治和经济控制维持对非影响。法国总统府的“非洲小组”曾对非洲国家首脑生杀予夺,西非和中非两个法郎区均由法国设计实施,金融政策和发钞权现仍由法国掌握,非洲的安全事务仍依靠法国。美国在冷战后设立了非洲司令部,但由于法国反对始终未能移防非洲,还“临时”与欧洲司令部合署在德国斯图加特办公。随着国力衰减,法国在非洲的行动已捉襟见肘,但对非洲局势的控制和影响能力仍远高于其他大国。非洲始终是法国产品倾销地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地。

密特朗是戴高乐的政敌,但执政风格却具有鲜明的戴高乐主义色彩。1981年密特朗就任伊始便驱逐了数十名苏联外交人员,同时在捍卫法国利益方面与美力争,在美苏间显示法国外交的独立性。密特朗公开表示冷战结束对法国并非好事,不希望看到德国统一,同时提出设立欧洲单一货币欧元限制德国的经济实力,实现“欧洲的德国”目标,避免出现“德国的欧洲”局面。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