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至今,在政府与媒体、公众不断地沟通磨合过程中逐渐成熟。我国的新闻发言人长期由行政官员担当,是一种社会身份和领导职位,有些时候并不了解媒体规则。发言人也缺乏对政府与媒体之间相互运作关系的了解,许多商业媒介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能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的新闻事件,并不是帮助公众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最真实的了解。记者的初衷是追求媒体眼中的新闻自由,但现实中很多信息的公开都触及到一定的红线底线,使发言人颇感压力。因此政府新闻发言人一时还无法通过恰当的信息公开打破政治信息的垄断。此外,自媒体时代对发言人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信息海洋中肤浅信息泛滥、虚假信息横行、安全信息失窃等现象,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目前我国新闻发言人的数量在迅速上升,满足了各行各业的需求,但上至中央部委新闻发言人,下至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以及企业新闻发言人, 真正优秀的新闻发言人还是屈指可数。国外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有媒体工作的经历,而我国的发言人多是从事行政工作的经历,往往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现场因为缺乏幽默而过于严肃,对记者缺乏亲和力。当下,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对信息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内容的生产对制作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播信息的便捷对信息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媒介术语与政治情感相结合是发言人能否成功的关键。现在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新闻发布会融入到公共关系领域,这就意味着要将政治“柔性化”。而国外的新闻发言人更多地将发布会看作是在解决一次危机公关,甚至有时发布的信息内容真假难辨,但给足了记者采访的机会,让记者觉得发言人并非难以亲近,多数记者会对发布会之后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观点,达成与发言人的相对共识。同时,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规保护,应该结合现有媒介环境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新闻发布的机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为打造阳光服务型职能部门奠定基础。

米广弘:《环球时报—环球网》特约记者,智库研究员,发言人。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