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通过打开国门,主动融入世界、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和世界经济大循环,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放经济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内在与外来的风险与挑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安全开始进入中国政经与学术界的视野。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与国内发展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经济安全的概念、理论与研究议程急需加以梳理、澄清和发展。

开放型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和中国的主动选择

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而市场的内在逻辑决定了经济的开放。马克思曾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开放扩大了资源配置的范围,商品、资本、技术乃至要素的自由流动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最优化配置。开放扩大了市场竞争的规模,基于比较优势的跨国竞争倒逼着经济效率的提升。

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而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形态和各国的主动选择。

扩大开放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秘诀之一,也是中国经济面向未来的坚定选择。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