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召开新闻发布会

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对内是沟通公众、保证监督、争取理解,对外是沟通世界、说明中国、解疑释惑。政府机构的新闻发布是请媒体把政府的政策主张向公众做传达、做解释、做说明。同时,向公众报告后,还要请公众监督。因此领导干部有两重心理:一方面欢迎记者采访,以表达政府的主张,获得民意的支持;但是另一方面提到监督,被追问可能就有人感觉不舒服。究其原因,还是部分人的新闻素养不够。

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已经是执政能力的要素之一,不善于和媒体沟通, 执政能力就不完整。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信息就如同空气,每天都要接触,须臾不可离。一个现代人不可能不关注信息,特别是领导干部,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阅读信息、思考信息、发出信息,那就必须重视媒体,要利用媒体做桥梁和接力棒。你如果做不到,就给小道消息留了空间和时间,再去辟谣则事倍功半了。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事态

国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有明确规定,要及时、要准确。经验告诉我们,每当遇到突发事件,不及时说明事实、我们的立场和处置办法,常常就会失去最好时机,给事业造成很大伤害。

当事情发生时,你不及时地讲真故事,别人就会讲假故事,因为假故事离奇和制造者别有用心,它“跑”得快,真故事往往“追”不上它。

“先入为主”在各国都是一样的。不能以还没有调查清楚就不去发言, 并且说“后发制人”来遮掩自己的迟钝。这是不对的,很多事实证明后发制人往往会失败。了解到多少情况就先说多少情况,以后可以再补充。这样公众就能接受和理解,知道你尽了责任。

突发事件有复杂性,要做到迅速、准确地发布,就得讲究效率。所以, 报道好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责任系统,这个系统要极其高效才行。

所谓新闻发布,不是有了紧急事态和突发事件才发布,而是在日常就要建立本机构新闻发布的机制,随时发布应当让公众知道的信息。

这里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有新闻发布工作的小组,他们平时要关心与本机构有关的社会动态,包括民意、政策变动,以及自己同类的其他城市或其他机构的动态。这样就有观察和了解,知道国情,知道本行业行情,知道政策。

第二,平常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议程设置”。比如医院,如果发生严重的医患冲突甚至聚众闹事,怎么办?有预案的话,一步一步执行起来不会有大的闪失。

第三,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新闻发布只是危机处理中的环节之一,还要顾及其他工作环节的进展。比如在灾难事故中,如何让损失减少到最小、如何救治伤员、如何恢复交通等的应急处置。

在发布当中,人比财产更重要。在发布会上说了很多事情,最后再说人员伤亡,甚至对伤亡情况含糊其辞,这是不对的。首先应发布与人的安危相关的情况,然后再是其他。

如何面对尖锐问题

敏感问题往往是社会尤其是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有回答的必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是清楚的回答,而不是含混的回答。含混的回答,会使敏感的问题更加敏感,延续对问题疑惑的时间。

对于敏感问题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国内外主要媒体的报道、国际舆论以及本国政府的态度、本国的民意,所有这些情况我们都要做仔细研究,有所储备。

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不能用几年前的见解或情况来对付今天的问题,新闻发言人自己要随时了解这些敏感问题的进展。

在发布会现场,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怎样的表述风格?

第一,要表达正确,事实准确,表达严谨,留有余地。第二,简化语言,突出核心观点,避免节外生枝。第三,要口语化,少念稿,少用术语。当记者听不懂的时候,你的话没有任何作用。第四,碰到尖锐的问题要心平气和,要在逻辑上说服提问者。政府各部门的发言人在台上讲话时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政府讲话,不能感情用事。发言人一定是表达政府的立场, 而不是表达个人的情绪与好恶。

在发布会现场不必过于刻意追求所谓的“技巧”,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要求,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其一,不要为幽默而幽默,生动往往不一定准确,容易造成节外生枝的麻烦。

其二,不可意气用事,不必“怼人”,那样容易说错话。理直气壮在胸,心平气和在外。

其三,不必卖弄聪明,倘若如此,那记者们会更“聪明”,非“打倒” 你不可。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