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其他国家公共外交的研究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因此在2019年中国学者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外交研究中,以美国公共外交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较多,学者们借助美国在军事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公共外交、民间交流、新媒体公共外交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提供启示。

美国公共外交依然是研究的热点。詹林、吴雪艳在《美国对印尼的军事教育培训援助:内容、目标与成效》中分析了美国在对印尼传播美国军事技能、训练体系、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同时,培育印尼民众对美国的认同,推动美国外交战略的实现路径,这对我国目前正开展的外警培训、外军交流具有借鉴价值。在非政府组织公共外交方面,尹君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社会治理的机制研究》梳理了美国近年来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公民社会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做出的重要贡献,肯定了非政府组织对提升自身在他国的知名度和认同感,传播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培育民众基础的重要推动力,这为中国如何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提供了参考。在民间交流方面,韦红、卫季的《美国对印尼的民间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提出中国应加强与各个阶层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并坚持本土化导向和双向交流,宣传和实践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对外政策。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方面,陆玺砚的《公共外交视角下美日驻华大使馆对华传播特点与启示》一文概括了美、日两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栏目设置、推文习性、内容发布等方面的特点,欧亚、吉培坤的《“后真相”与“假信息”: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公共外交的新动向》探索了美国公共外交通过强化对信息或网络领域资源的调动能力回击外国政府发动的“信息战”的方式,这都为中国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力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提供了操作经验。同时,学者江涛还探索了中美建交40年期间美国对华定位和认知的变化,表明美国政府和精英的对华定位和认知日趋负面,而普通民众对华的认知并没有太大波动,这将影响未来中国对美传播模式的转变。

此外,2019年中国学者还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进行研究。关于日本的公共外交研究,由凯宇的《日本对东盟国家的青年公共外交及启示》指出青年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日本对东盟国家的青年公共外交遵从以日本文化与亚洲文化共通为基本内涵,鼓励双向交流,并由政府提供支持与保障,以构建长久持续的人脉网络。在韩国的公共外交研究上,韩德睿的《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环境、目标和对象》也肯定了青年公共外交的重要地位,韩国将对华公共外交的大部分资源用于中国青年群体,积极发展针对中国青年的文化事业,最终获得了短期收益以及中长期的战略回报,这种循序渐进且强目的性的公共外交战略值得中国借鉴。在澳大利亚的公共外交研究上,刘丹、唐小松在《澳大利亚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以东南亚为例》一文中梳理了澳大利亚对中国周边国家公共外交中所采用的,具有针对性、历史连贯性与整体参与性的“点—线—面”系统工程,要求中国需与澳大利亚保持紧密沟通、逐渐明确其战略意图,以对澳大利亚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重点及影响采取相应外交措施。

总体来看,2019年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国家倡议,结合新媒体、新环境、新变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公共外交、媒体公共外交、文化公共外交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应加强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让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中国公共外交实践。

赵新利: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谢斯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