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本土化”是安保业最鲜明的行业特征

过去40年,在资本与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各地都经历了一场“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浪潮,安保行业也涌现出一批跨国经营企业。其中杰富仕的业务覆盖全球90个国家,赛科利达覆盖55国,加达国际覆盖22国,保赛固覆盖14国。然而,简单的业务覆盖并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全球化”水平,对应于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标准,安保行业的全球化水平其实并不合格。

首先,全球安保市场实际上是高度分散的。对应于全球2440亿美元的安保市场规模,目前最大的两家跨国保安公司杰富仕和赛科利达的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0亿和55亿美元,仅为全球市场份额的4.4%和2.4%。

其次,安保企业的服务也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号称业务遍及全球90个国家的跨国安保企业杰富仕仅在英伦三岛和北美两地就获得了接近40亿美元的收入,加上欧洲大陆的13亿美元的收入,欧美地区的收入占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在冲突和动乱较为频繁的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杰富仕的收入和雇员数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总体来看,杰富仕还是一家立足于欧美的“地方企业”。

最后,从雇员构成上看,安保企业还不得不以本土化为主。赛科利达公司在55个国家有经营业务,其33万名员工当中北美区占33%、欧洲区35%、拉美区18%,世界其他地区仅占14%。相比之下,保赛固公司的业务分布更呈现跨国特征,拥有最多员工的国家是巴西5万人,其次有西班牙2.7万人、阿根廷1.8万人、秘鲁1.1万人,整个拉美区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0%。引人瞩目的是保赛固在印度也已经拥有超过1万名员工,在新加坡有超过1600人的队伍。

因此,相较于更加时髦和流行的“全球化”,安保行业更适合“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全球本土化”把全球化与地方化结合在一起,强调全球化的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政治、社会、文化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安保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业务主体和业务对象都具有很强的本土性,而且往往都受到各国乃至地方政府的强力监管,因而必须扎根在各地方的本土政治社会权力结构当中,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分散性、地域性与本土性的特征。

对中国安保服务“国际化”的启示

2013年,刘伟在《人民公安报》上发表的文章在理论上提出了“中国安保企业国际化”的命题。而在实践上,早在21世纪初,中国安保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走出去”,中安保集团2003年在吉尔吉斯斯坦收购了保安公司, 2005年并购了柬埔寨的保安公司。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批中国安保企业纷纷通过自营自建、合资、收并购等方式走向“国际化”。中国企业在国际安保市场上还只是个“入门者”,不仅谈不上全球市场份额与竞争力,对“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本国企业及公民的海外利益保护需求, 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因此,在这一客观现实面前,深入探索和把握全球安保行业的发展态势与规律,对于思考中国安保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余万里: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蒋千璐: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