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技巧:模糊性、耦合与解耦

如果说贬义的“欺骗”一词难登外交理论的大雅之堂,那么话语技巧无疑为“外交是一门艺术”的最佳佐证。事实上,将虚假信号与虚假标志相统一的欺骗并不适宜在形象博弈中长期使用,否则国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在他国看来与其合作的风险是无限大的;而左右逢源的话语技巧则是外交实践中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有效策略。作者在《形象逻辑》的第五章到第七章引入了模糊性、耦合与解耦等概念,试图解释国家如何在信号或标志中应用话语技巧以建构“预想的形象”。

当一国发送模糊的信号时,它的形象便令人捉摸不定,信号的进一步解释或践行有赖于对方的反应。例如,在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如果美国执意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会采取迅速有效的回应行动。”所谓的回应行动是模糊不清的,它建立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基础上,这种表述使美国政府不得不思考俄方行动的上限和下限。“当行为体进行试探和提出倡议时,信号体系中的噪声和模糊性可以减少对行为体声誉的损害,因为它们可以提供灵活性和保护”。可见,在杰维斯看来,赋予信号以模糊性是一种“维护颜面”的技巧,不仅发挥了信号的试探作用,也为发送国保留了回旋的余地。在外交实践中最为典型的模糊性话语就是博大精深的外交语言,如“尊重”“富有建设性的”“持保留态度”和“严重关切”等若停留于字面意思则显得模棱两可,而在恰当的场合使用却具备特定的涵义。巧妙使用这些模糊性话语不但能保障外交活动平稳顺利地进行,更能对利益攸关方未来的举动起到警醒或者期待作用。

耦合和解耦是物理学概念,被杰维斯用于描述国家间的形象互动。简单地讲,耦合就是使对方明确其某一信号或标志的存在及含义;解耦是改变对方关于某个信号或标志的理解。譬如,叙利亚外交部副部长梅达德在回应土耳其外长的言论时表示:“我们警告土耳其领导人,如果他们在阿夫林区发起战斗行动,会被认为是土耳其军队发起的侵略行为。”梅达德的此番话语表明叙利亚政府已将土方关于与俄罗斯、伊朗协同行动的声明视作对自己的敌意信号,并为土方出了一道选择题:使叙利亚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启动空防系统,或避免在阿夫林区发起战斗行动。这就是叙利亚使土耳其明确外长言论对己含义的耦合过程。再如,“三叉戟接点”(Trident Juncture)军事演习前,北约总部强调该演习并非具体针对俄罗斯发动打击这一预设情况,发言人宣称军演旨在演练共同防御某一假想敌,“不针对某一特定国家”。北约明知此次军演会引起俄罗斯的反感, 但仍希望俄方避免将其视为充满敌意的标志,否则会增加外部风险,这就是解耦的过程。但很明显,这种单边的解耦是不高明的,因为它并没有突出北约与俄罗斯间的共同利益,在俄方看来更像是一种无力的掩饰。

由此可知,耦合是一国将对他者的形象反馈给他者的过程,而解耦是一国修正他者对己既有形象的过程,两者本质上仍是以信号和标志为载体的形象互动。耦合和解耦在形象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局限于建构威慑状态或粉饰真实意图,更是促成合作、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有效策略。1970年1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一微妙信号引起了中国决策者的注意。同年10月1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并被安排站在国家领袖毛泽东的身边。毋庸置疑,中国对美国信号的耦合非常巧妙,它向美国隐晦地反馈了如此形象——美国是中国可选的潜在合作伙伴。该耦合策略成功地推进了中美间一系列的非官方互动,包括家喻户晓的“乒乓外交”,为尼克松的“登月行动”埋下伏笔。再如,2018年7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朝结束后,朝鲜为了修正其在去核化进程中的示弱者形象,外务省发声:“这次朝美高级别会谈的举办,非但不会巩固朝美信任,反而可能使朝方已经坚定不移的去核化决心得到动摇。”同时,一改以往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话语——“朝美双边关系或出现逆风因素,但目前仍然信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这种先抑后扬的解耦在一定程度上为朝鲜当局争取了一些国际社会的同情。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