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从政治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维度与路径,做好主题公共外交。中国经济故事是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形象诠释。在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加强议题设置,创新叙事范式,讲好中国民营经济故事,积极阐释中国经济故事的新时代意蕴,是经济主题公共外交的重要命题。

对外主题宣传出版是公共外交的新领域、新方向。新时代条件下,经济主题公共外交需要从政治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上加强建构,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最近以来,党中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部署, 不仅意味着占据我国企业数量90%以上的民营经济将迎来更大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也意味着新时代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推动中国经济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在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加强议题设置,讲好中国民营经济故事,是新时代公共外交应有之意。

经济主题故事的公共外交价值

公共外交理论上,约瑟夫•奈的传统定义几乎耳熟能详。从传播层面, 公共外交就是借助于各种专门的信息媒介向目标对象国家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持续的报道和说服行为,也称为国际新闻报道或者国际传播活动,其目标对象为外国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公共外交中,反映中国全面发展的经济主题传播地位举足轻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经济主题公共外交的份额更为加重。

经过多年的努力,经济主题公共外交工作取得了许多扎实的成果,但真实的中国与外国人的“意念中国”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究其原因,主要是与以往经济主题公共外交工作惯性中的问题有一定关系。

一是程式政治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主题公共外交中一些简单化的操作, 意识形态化的表达。传播实践中较多局限于宏观概括,习惯套用中文四六句对仗句式,再加上生硬翻译,不仅无法贴近受众生活,反而云山雾罩,让人不明就里。二是手段数字化。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指标和数字机械使用。一些读者可能关心统计和数字,但缺乏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细节的数字罗列, 可能仅仅引起经济学者的兴趣。三是视角偏差化。表现为传播表达中偏爱、依赖“成型”的“中国产品”和“中国成就”,多就事论事,而对这些“产品”和成就得以“生产”的“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重视观照不够。

经济主题公共外交关键是结合经济主题介绍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经济)大环境”,更多时候是取决于中国怎么去讲自己的故事。对此,必须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这是因为以下几点。

其一,媒介生态变革推动了传统传播方式的转型。随着全球形势的变化与新媒介的发展,传播逐渐从传统的新闻报道转向公共外交转型,公共外交也日益从新闻发布、报道,向讲述故事倾斜。经济故事展示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过程,需要实现“见人、见事、见社会,见物、见技、见情感”,实现时代人物与家国现场的无缝对接。

其二,传播手段故事化是对外主题宣传的有效途径。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经济主题公共外交中,那种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之著主要面对海外专业人士。而通俗易懂的经济事件和经济人物故事, 则有广阔的受众群体。如果说前者有助于增强理论说服力,后者显然则在受众普及面上更为见长。

其三,经济故事相较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更易沟通。用最舒服、最习惯、最贴近的讲故事方式,结合日常生活变化,寻找“不寻常”,有利于消除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当世界意识到中国经济和外国的经济的相似之处超过不同之处时,那些基于认识偏差机械理解贸易顺差、逆差,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其他一些误解和怀疑,“就会被对中国的尊重和敬佩所取代”。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