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硕士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公共外交杂志》(Public Diplomacy Magazine)是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学者协会主编的刊物,为公共外交硕士生提供学术写作方面的实践。2009年至今,该杂志的主题紧跟学术前沿,探索公共外交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如“中层力量:他们是谁?他们想要什么”“新总统,新公共外交?”“通过公共外交追求人权”“文化外交”“国际广播”“企业外交”“公共外交的创新”“公民外交”“体育外交”“太平洋时代”“美食外交”“非国家行为者的力量”“锐实力?”“在历史浪潮的正确立场:公共外交与LGBT权益”“危机外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城市外交”“敌对国家”“边境外交”。

实地调查和调研也是公共外交硕士生的实践活动之一。在印度、巴西、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华盛顿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2013年1月,9名公共外交硕士生(包括中美两国学生)前往中国北京参加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之旅。他们实地考察了北京几所大学和组织的公共外交活动,研究公共外交的创新领域,包括电影外交、企业外交、媒体和互联网。在他们返回洛杉矶后,《公共外交杂志》对他们的调查进行了访谈。南加州大学有很多对中国研究感兴趣的学者,这让学生学习了很多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知识,但他们很少跟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外交家交流。公共外交的首要要素是倾听(listening),需要了解中国人对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看法。之前的华盛顿实地调研让学生了解了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此次的北京之旅可以让中美两国的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学会倾听与连接(bridging)。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公共外交策略值得学习,他们积极回复网友的各种问 题,即使是消极的问题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他们在与公众接触,建立连接。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目的并不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扩展人们的思想。中国外交部对到访的公共外交学生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将会议的一 半时间用于询问这些学生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看法,交流哪些举措可行,哪些举措行不通,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外交部理解他们需要扩大公共外交的范围和战略。

21世纪公共外交的使命应该是什么?2015年,尼古拉斯•卡尔教授接受The Place Brand Observer采访时指出,公共外交始于倾听,各国已经逐渐认识到,公共外交就是关系,但旧的宣传方式仍然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对“获胜”过度追求。因此,关键不在于通过公共外交推动某个国家的利益,而是要建立一种对互联世界中相互依存的认识,并为共同利益而努力。

本文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和“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资助。感谢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传播学院Nicholas Cull教授提供的指导和PUBD 504课程资料。

唐青叶: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全球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晓云: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