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全球化面临机遇

首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中国品牌所用。在此书中,冈崎总结了许多品牌建设中的工具,如对于B2B企业而言,注重品牌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采购方的好感,提升B2B业务水平;日企凭借着高品质的服务在中国市场俘获了消费者的偏爱。对中国企业而言,注重服务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营销给中国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社会责任营销也会极大助力品牌的建设,这也是中国品牌建设过程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通过收购国外企业或是业务也能够快速打响知名度, 有益于全球化品牌建设,使企业向着全球化企业转型。冈崎在书中同样指出了一些品牌发展中的教训,如日本电器、护肤品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在国际竞争中相对于欧美和韩国企业处于不利位置;品牌发展过程中失去“初心”,丧失了自身的特色,沦为平庸的品牌;缺乏独立的品牌部门,使得企业品牌建设落后。中国品牌应该学习这些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发挥后发优势。

其次,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中国品牌国际化提供可能性。冈崎在书中提到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外品牌不光在技术、供应链、渠道等方面有着压倒性优势,也在营销传播方面领先中国品牌。但到了新媒体时代,中国和外国品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传统媒体的稀缺资源在新媒体时代不再具有垄断地位,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为中国品牌提供更了多展示的平台。同时,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些特性也为中国品牌造就发展的机会,例如宝洁旗下的Always开展以视频《像个女孩一样》的社交媒体营销,引发社会共鸣,成功推广了品牌的价值观,发布10天就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2000万的点击。中国品牌在同强势的国外品牌竞争时,善用新媒体实现弯道超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再次,小企业更适合打造自身品牌。小型企业或组织的品牌建设更加具有灵活性。当组织规模扩大,企业决策都要依赖董事会,这样一来企业的品牌形象会逐渐走向平庸。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长尾效应导致小企业可以在规模生产的大企业中生存下来,并形成自身独特的“主见”,这也成为品牌发展的火种。新媒体的出现将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原子式的个体重新部落化,作为信息平台,少数群体可以在其之上聚集,这就为小品牌打造了利基市场。在这些群体中,成员对某品牌的忠诚度更高,品牌也能保持自身的特色而不必迎合大众。

面向未来,积极推进品牌全球化

放眼全球,不应局限于本国市场。中日两国市场环境最大的不同在于规模,日本工业化之初就面临着国际竞争;但在中国,由于国内市场的庞大, 企业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选择开拓国际市场。这就造成了中国品牌的独特现象,一方面中国品牌在发展初期避免了直接与国际品牌的竞争,降低了发展风险,但同时也造成一些中国品牌固守本国市场,全球化动力不足。冈崎阐述了一些中国互联网巨擘,在成长为全球前列的互联网企业之后依然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全球化品牌。

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平衡品牌“基因”和本土化。对于全球企业来说, 品牌的本土化是必须面临的问题,本书探讨了本土化的重要性,这需要引起中国品牌引起重视。但与此同时,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丧失自身品牌的“基因”也是必须考虑的,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品牌的“基因”丧失会导致品牌面目全非。中国品牌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利用全球共同的元素,如爱、欢乐、家庭等将自身品牌的“基因”同当地文化符号链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注重品牌体验。冈崎在“品牌体验的主角:从富人到普通人”这一章节阐述了品牌应该向大众开放。全球化不断推进,全球市场上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就可以以体验为切入点。随着国内的消费升级,消费逐渐向高端和高性价比两个方面聚集,中国品牌在这样一种趋势下,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消费者体验显得更有必要,而且当进入更加完善的市场时,良好的体验是竞争所必须的。品牌体验也会反过来为品牌建设添砖加瓦,体验可以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重要武器。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