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有效传播的策略建议

《跨文化沟通》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外事工作经验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该书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丰富的真实案例,语言生动,别开生面,叙事“接地气”,可读性很强。同时,该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案例层面,而是结合一个个跨文化沟通的真实故事进行了理性思考,围绕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这一目标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新思路。该书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策略建议。

第一,塑造好“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建设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加拿大青年慈善家柯伯格对他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国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要想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中国需要重视其海外形象的设计、塑造和有效传播问题。目前,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还是以政府主导、政府落实为主,由社会参与和推动的国家形象传播还比较少。由于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中国故事的叙述过于官方化,不够“接地气”,打动人心的效果不够理想。叙述方式方面有时也存在生硬翻译、简单复制的问题。作者提出,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改变完全依靠公共资源的做法,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市场化PPP运作,以期实现跨行业的社会大合作甚至跨国大合作。

第二,走好中国形象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参与中国形象传播的社会各部门要抛弃那种口号式、概念化的国际沟通方式,牢牢把握项目化运作这一方向,切实解决国家形象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明确项目定位、目标和实施的时间节点及手段,使跨文化交流项目真正实现“落地”,走好不同文化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作者提到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赴非参加中非陶瓷艺术交流活动,实现中非陶瓷文化的对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有益尝试。凤凰卫视与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出多种项目助力中国公益思想“走出去”。整合中国社会的各种资源,打造跨部门、跨行业的全社会参与型的国际公益活动,这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无疑大有裨益。

第三,学会借台唱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要在世界上树立新的有感召力的国家形象,必须学会利用国际舞台,用国际表达方式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而非继续扮演“缺席的被讨论者”的尴尬角色。作者提到,林语堂以西方人的方式向西方人娓娓讲述中国的故事;程抱一用法语讲述中国的文学、美学和历史;谭盾用音乐来讲述中国故事;蔡国强的火药爆破艺术和大型装置艺术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同甚至追捧;普通中国青年果敢、柯文在法国巴黎借台唱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中国梦和中国人的生活观、世界观。通过在国际舞台进行“文化对话”,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人”的存在,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

第四,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国际沟通团队。建立一支懂外语、懂中国、懂世界,并且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所在的国际沟通团队,是实现中国形象有效传播的有力保障。作为一个国际沟通者,要在国际社会和自己的祖国之间建立一座人与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不仅需要对祖国的忠诚,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和熟悉,更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赢得各方朋友的充分信任,掌握丰富的跨文化沟通经验和技巧。

第五,在教科文组织平台上树立中国人文崛起的新形象。在现行国际体制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中国向世界阐述“和平崛起”理念、展示和平友好形象、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平台。作者提出, 如何在教科文组织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使教科文和平事业为中国公益“走出去”提供新的平台,如何在价值观念上参与、丰富和支持教科文组织的事业,如何通过跨越文明的对话向世界诠释中国和平崛起的哲学和文明基础,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多模态话语研究”(编号:17YJC740047)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6CZWJ41)、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 321051603)的阶段性成果。

梁国杰: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