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与对策
吕凤鼎:现在公共外交组织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我们要有新的担当。但是如何做确实是一个大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各公共外交组织和公共外交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下面这几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点,我们要学习现在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习主席近年来涉及外交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讲话。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清形势,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任务、有责任才有担当。第二点,我们要积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更好的安排,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实际上,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因为回头来看,总是有很多事情在当时做得不够好。比如,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有时候规模比较庞大,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很有限。当然,效果有限也并不能排除有公共外交的能力问题和协调问题。第三点,中国公共外交的相关单位要加强统筹,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各地的公共外交协会要加强对公共外交的统筹、指导、管理,理顺和健全公共外交组织的构架,强化调研能力,加强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外交在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第四点,不断提高各级公共外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不断地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公共外交人员的素质,适应新的形势,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第五点,增强交朋友的能力。我认为,公共外交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配合外交工作,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创造优良、稳定、安全、有利的环境,而公共外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要使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易于理解和沟通、有技巧的方式向其他人介绍中国的情况、介绍中国的观点,让其他国家相信中国、支持中国。但是,话又说回来,很多人觉得你讲得好,但不一定支持,国际上经常会出现虽然你说得很好,我依然我行我素的情况。但是,在国际上,如果我们跟他交了朋友,有时候也会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赵可金:如何使我国的公共外交能够走出国门,影响国际舆论?首先,要重视公共外交的价值观。公共外交是一个争取人心的工作,有价值观才能争取人心,没有价值观的对话讲得越多负面效果越大。我们外交当中的价值观是什么?中央领导有一些论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我认为公共外交的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全球共同价值观,这个观点习主席在联合国也提到过。其次,要大力加强公共外交的规范建设。有一段时间无人不谈公共外交,但是,人人都谈了,公共外交就有问题了。所以公共外交到底有哪些门槛、哪些规则?传统外交我们有《维也纳外交关系法》,但我们不能总是用维也纳公约来指导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应该有新的规范、新的沟通模式。第三,要重视多边公共外交。多边实际上是很重要的舞台,在多边舞台上政府不能形单影只,必须要有一个立体的安排。最后,要加强公共外交的能力建设。要重视“理念先进,能力不够”的问题。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包括要有一批专业化的外交官来从事公共外交,要有一批专业化的民间人士来从事民间外交,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两翼齐飞,尤其要加强民间外交。能力建设要体现有人、有钱、有制度、有学科、有专业、有培训,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周鑫宇:习近平主席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的能力建设。我认为,个人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指个人有效从事公共外交活动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世界观,从事公共外交的个人需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国际关系和跨文化沟通的进步前景抱有基本乐观的看法。第二,语言与话语能力,既包括使用外语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包括沟通、说服和共情的能力。第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敏感地觉察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区别,掌握国际交往礼仪和文化表达形式,处理好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互鉴。
机构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智库、高校等具有专门功能和实践领域的机构有效参与公共外交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整体能力。
在机构层面,首先是专业贡献能力。能够贡献、启发、有利于相关的国际事业,从而得到外国同行乃至政府、舆论的关注认可。其次,国际发展能力。机构在别的国家开展业务的能力,发起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能力, 参与多边、双边外交活动的能力。第三,国际传播能力。能够高效和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能够将本机构的工作和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合作成果等传播出去。
在国家层面,首先是外交政策协调能力。好的外交政策是好的公共外交的基础。不协调或者鲁莽的外交政策会对冲掉公共外交的效果。其次,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国家呈现出持续发展和国力上升的态势,构成其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第三,文化吸引能力,可以给公共外交活动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切入口,在外交政策和国家实力的配合下,产生更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吕凤鼎:本刊编委,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央外办原副主任。
赵可金:本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钟新: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雪飞: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周鑫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新利:本刊编辑部执行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