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步,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共外交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新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面临新的使命和任务。2018年7月20日,察哈尔学会和《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共同举办了“改革开放与公共外交研讨会”。本文整理了与会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改革开放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钟新:首先,改革开放对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外交提供了可能性。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出国访问、旅游。而改革开放以后,普通民众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说外交部和世界各国谈免签政策,中国人去很多国家落地签或者免签,我们出国越来越方便。在教育界,有一些高校评副教授就要出国研修一年以上,而高校老师和学生出国机会非常多。以前有出国机会大家抢着去,现在是赶着出去, 还有基金委为各类研修提供了支持,让中国人成批地出国。

其次,公共外交服务改革开放,创造了改革开放所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无论哪个年代,公共外交的总体目标都是管理国际舆论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飞速发展,没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很难想象的,尽管存在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因素,但总体是很好的。但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也是空前的,传统强国担心中国威胁自己的国际地位,发展中国家担心自己的资源被中国拿走,担心自己的环境被中国破坏,崛起的中国带给世界的不确定感是存在的。因此公共外交对进入新时代对将强未强的中国很重要,对期待和中国共同发展的国家,担心中国发展威胁自己的国家同样重要。

陈雪飞:改革开放给公共外交的公私合作模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包括改革开放以后智库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公私合作的新探索。传统的公共外交强调政府的角色,新公共外交很大的特点就是非国家行为体的凸起, 多元主体都在做公共外交,它本身也是跟世界格局相契合的,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刺激了国际行为体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新世纪以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替代本国政府走向前台。西方有非常系统的理论梳理,有些学者把它叫做“公共外交的私人化”,所谓私人化,就是私人行为体越来越多地践行政府的职能。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政府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又有学者认为应该跨界合作,即公私合作,指的是政府机构和私人的非营利组织之间为了达成具体的目标而进行协调,共同参与的一种形式。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外事会议上,习主席强调,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对外工作的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习主席的讲话为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外交提供了指导原则。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