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层面的软实力建设空间

造成中国在东南亚所表现出的软实力建设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除了来自于自身和东南亚国家社会环境的局限,还与民间层面软实力建设没有很好地对官方层面进行补充有关。民间层面的软实力建设特指非官方主导下进行的民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行为促进国家整体软实力提升。

顾国平认为:“官方软实力外交最终需要落实对他国民众的影响才能成功,而充分发展民间往来和交流正是对他国民众产生直接影响的最有效的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覆盖政府外交所不能触及的领域,而且还能通过直接的接触增强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顾国平:《“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缺陷——以东南亚为例》,载《东南亚研究》,2013第4期,第38-39 页)从直接影响东南亚民众民意的角度思考,民间(层面)交流的形式特别是个人与个人交流将是拓展软实力建设空间的突破口。信息的跨文化传播面对的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等与信息来源不同而对信息的解读不同(孙春英:《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比如前文提到的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一些东南亚国家媒体和政治精英则把这一类信息解读为中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控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避免这类对中国相关信息的“误读”,正是寻求中国软实力建设拓展空间的关键。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元素加入跨文化传播发展,“自媒体”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跨文化传播有了“个人化” 转向:个人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而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从制造者到接收者的单向传播。个人与个人(people to people)的传播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降低国家意识形态色彩,给信息的接收者以直观、公正的个人感受,人与人直接的交流在情感与语境的层面上更易被理解与认同。因此个人化的传播能够弥补以官方媒体为主要的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所造成的传播面不广、传播效率不高和传播手段处于弱势等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在没有官方主导的情况下自发地利用传播工具, 如互联网、社交网站、社交软件等在虚拟空间中快速传播信息,接收信息的个人可以自发地将接收信息进行再次传播。原有的信息在被多次传播的同时,可能会经过传播者的“再加工”:来自于一种文化的信息在跨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主导的社会中,信息可能会在被加工后获得更有利于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传播的特质,比如将信息从信息制造者使用的语言翻译成接收者所使用的语言,以便于信息接收者更准确方便地接收信息所传达的内容。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媒体的时代,传播行为的个人化转向提升了传播的影响力(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载《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115页)。通过数字虚拟空间传播的信息还因为信息接收者有不接收信息的权利,减少了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本身的排斥,使得信息传播效率大大增加。

庄礼伟认为这种类型的民间层面互动(主要由信息而获得的感知),能够经由全球化信息媒介将国人的日常精神风貌、国家日常的社会风貌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形成民间互动。由此,他认为所谓“民间外交”是一种偏向于个人层面的场景:在国内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如不懈推动个人和社会的文明化、美好化)。这样的交往互动根植于民间层面,也因此能够更深入地在广泛的民间层面产生影响力。从这一场景出发,中国的普通民众通过自发地在互联网上直接交流沟通的方式将中国当下个人和社会的文明和美好向国际社会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该避免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的信息, 做到不夸大中国的实力和贬低其他国家,从而减少与其他国家民众间的隔阂,以平等的姿态最大程度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社会中逐步建立起中国个人和社会文明、美好的形象。

结语

本文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的视角探讨中国近年来在东南亚软实力建设情况。尽管中国官方层面的软实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从东南亚国家的民意调查来看,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民间层面仍然对中国影响力的不理解、不确定和偏见,影响了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软实力建设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从实践经验来看,中国软实力建设在官方层面遇到的瓶颈和限制应从民间层面寻求补充。在继续发挥外交政策和公共外交的作用,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个人化的传播途径将中国个人和社会的文明、美好场景展现给其他国家的民众,个人对个人的虚拟空间信息传播应成为中国在民间层面软实力建设的可拓展空间。

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编号:2018MDSKQN05)的阶段性成果。

黄宏:广西民族大学教师,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文化政治学硕士。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