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层面的软实力建设空间

本文中的官方层面特指在国家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中国软实力建设行为, 外交政策和公共外交是官方层面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直接体现。

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逐步意识到建设软实力对于营造和平、良好的国际外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因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而变得盛气凌人,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始终绕不过的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上,东南亚国家希望中国以和平、平等、互利的姿态与所有南海领土争端各方进行积极的磋商,中国也以积极的外交策略回应这种“要求”来消除东盟国家的疑虑。

20世纪80年代,为缓解南海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展现出与东南亚国家积极合作的姿态。2002年11月4日, 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简称《宣言》)。《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了《宣言》的推进和落实,2017年8月6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议正式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推动南海局势缓和、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宣言》到“南海行为准则”框架的通过,是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给东南亚国家展现软实力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强化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的积极实践。中国软实力建设在官方外交政策层面深入拓展且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性突破成果。

除了外交政策展现外交智慧,官方层面的软实力建设还主要通过公共外交和对外宣传等消除东南亚各国的“不安全感”,正面宣传和平崛起的中国。一系列由官方主导的人文交流活动如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海洋合作年、教育交流年、旅游年接连举办,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新机制建立,给已有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关系注入更多活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来与东南亚国家在媒体文化合作交流上有许多尝试。比如中国的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开始进入东南亚国家,部分中国优秀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引起了较大反响,对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官方近年来对东南亚国家开展的有针对性的人文交流活动可以看出:中国正有意识地拓展官方层面软实力建设空间的更多可能性。同时,当前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基本上由中国官方层面的单方面展示为主,这样的模式往往能够获得官方较大的资金和渠道上的支持,但由于是单向展示而不是双向互动交流,其效果一直无法深入民间层面(庄礼伟:《中国式“人文交流”能 否有效实现“民心相通”》,载《东南亚研究》,2017年第6期,第71页)。

国家对外宣传的内涵包括几个特征:单向性、选择性、影响性和目的性。这些特征使得中国的对外宣传在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中被认为是国家机器对政权和人民的控制手段(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中国的公共外交和对外宣传空间也因此在东南亚国家受到挤压,甚至被解读为中国要挑战现有的东南亚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体系的表现。同时,东南亚各国在经历国家政治权力民主化和分散化过程。东南亚国家的中产阶级要求得到更多的权力,原来由少数政治精英控制的政府权力逐步向人民分散转移(曹云华:《论当前东南亚局势》,载《东南亚研究》,2017第2期,第12-13页)。市民社会因此在东南亚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现代化民主进程导致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权更迭频繁,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逐渐减弱,甚至与政府对立。这些因素都使得东南亚国家民众意识上对于官方层面(政府)的不信任和相对独立性增强。然而,国家的公共外交行为往往是通过官方与官方的对接合作完成,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于国家和政府的不信任与对立导致中国公共外交行为的效果很有可能大打折扣。由此可见,东南亚国家国内的社会与政治大环境使得许多官方层面软实力建设只能停留在官方与官方层面,无法进一步传播影响到民间层面。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