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丝绸之路”中,商人群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国家形象的构筑传播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天地,企业家群体成为中国公共外交领域的新锐力量。作为一支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浙商在中外民心相通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启迪。

古丝绸之路开拓以来商人群体对国家形象的构筑和传播

国家形象是外部世界对一个国家的基本认知和整体印象。在近代以前, 世界因自然地理、人群聚集的演化等原因分割为几大部分,彼此交往有限, 甚至是互为隔绝的“孤岛”。一国对外部世界特别是遥远国度的感知,往往是模糊的,且依赖少数跨越国界的特定“渠道”或“使者”构建而成的。在两千多年中西交往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商人群体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民间大使”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拓让世界很早就对古代中国及其灿烂文明有所认识。中国的“四大发明”全部是由阿拉伯商人在经商过程中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隋唐之际,“丝绸之路”贸易进入全盛时期。唐朝都城长安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中国建筑艺术、丝织技术、医学、瓷器等,通过他们传往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也让中国成为世界各国民众所向往的繁荣和美好国度。到了元代,商人和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名游记中构建的中国形象,则再度激发了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向往,影响了西方世界此后数百年的中国观。

历史上,商路对西方和伊斯兰世界国家形象的构筑和传播同样重要。正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东方文明对波斯、大秦(古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等西域帝国及其文化很早就有了认识和了解。可以说,商路中的贸易往来和沿线国家国际形象的构筑和传播,是同步进行的。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跨国交往的逐渐频繁和信息传递的日趋便捷,国家形象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元。但相对于网络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虚拟性,传统的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方式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公共外交通常是由政府推动、面向国外公众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国内外社会各界和普通公众构成了公共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参与和支持则构成公共外交的民意基础,并检验其成效,因而是推动公共外交事业不可或缺的因素。不过,针对社会大众的公共外交活动,通常需要借助特定的人群和平台推动。因而在实践领域,各类行走世界、联通国际国内的行业精英和特定人群,往往会成为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新时代,商人群体的规模不断壮大,商业的概念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商业活动主体内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买卖”, 而是涵盖了生产、流通和服务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企业家群体在国家形象的构筑和传播乃至外交关系的塑造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务院前政策规划主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安妮•斯洛特(Anne Slaughter)就曾结合实例指出,企业家的跨国活动和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新式外交的有力工具”,并可能在传统政府外交陷入困境时和面临难以打开局面的领域时发挥独特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政府间倡议,更是一项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企业家群体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一带一路”建设能否成功, 关键是中外能否实现“民心相通”。企业家不但要借助“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更要通过其发出“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我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做出持久贡献。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