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成果的点评

中国主流纸媒积极点赞中日双方的务实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 的合作成果。《人民日报》10月27日的评论指出,“两国拓展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财政金融、共享经济、医疗养老等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预示着互利共赢的广阔前景。”评论特别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中日深化互利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和试验田。双方在“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上签署的50余项合作协议,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同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评论也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中日合作的重点。《光明日报》10月25日的评论认为,“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产业互补特征明显, 务实合作潜力巨大。”“中日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深深嵌入全球产业链和贸易体系,都无法独善其身,拓展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才是双赢乃至多赢的正确选择。”《环球时报》10月26日的社评认为双方的合作成果“为今后的中日关系做出重要而积极的积累”。

另一方面,日本媒体大都认可合作成果的意义。例如,《朝日新闻》10 月28日的社论认为,“为打造亚洲发展的基础,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日两国展开合作,是顺应时代的进步。”“与其以发展中国家为舞台竞争影响力,不如合作扩大新的经济发展。”《每日新闻》10月27日的社论《节点的中日首脑会谈,以时隔7年的成果为起点》认为中日两国“以推进经济合作为杠杆加强双边关系,是较为务实且着眼未来的积极姿态”“优先选择开展经济领域合作是明智之举”。但是,右翼媒体对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仍然抱有一定的偏见和警惕心理。《读卖新闻》10月27日的社论虽然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的日中两国的合作将带来繁荣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但是却建议日本政府应坦率指明中国的诸多问题,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等多个领域“反复促使中国遵守国际规则”。《产经新闻》10月27日的社论妄议“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经济与军事势力圈的国家战略”,日本参与其中只会有利于中国,并且会被中国利用。对这种恶意中伤、乱加揣测的偏激论调必须予以批判。

对安倍访华背景的分析

对于此次安倍正式访华的背景,日本主流媒体的论调基本一致,认为中美间贸易战迫使中国主动改善中日关系,缓解压力。《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的论调颇具代表性。《读卖新闻》10月27日的社论认为,“中国改变对日强硬态度,寻求关系改善的背景,是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导致经济恶化。中美对立也波及安全等领域,呈现长期化趋势。(中国)接近日本,目的就是牵制美国。”《日本经济新闻》10月27日的社论也认为,“中日近期的关系变化,与日趋激烈的中美间的贸易战、霸权争夺相关。处于守势的中国主打经济领域积极接近日本的动向引人注目。”与之稍有不同的是,《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还建议日本政府在中美之间搞好平衡外交。《朝日新闻》10月28日的社论建议安倍政府“应加强自主外交,在贸易问题上一边促使特朗普政府改变保护主义,一边要求中国政府建立公正市场,用这种平衡外交促进国际秩序的稳定”。《每日新闻》10月27日的社论认为,“中日间构建新的投资模式,或许也能缓解中美贸易摩擦。标榜‘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政府的上台,让日本有了从对美一边倒到开展自主外交的选择余地。与中国的合作也可以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

对于日本媒体的强调美国因素的这种偏颇论调,《环球时报》10月25日的社论《安倍访华,中日内生动力远超外力推动》据理进行了反驳。社评认为,“美国因素在中日关系中虽颇具影响力,同时变化又是有限的。”“中日改善关系的长期动力必须从两国之间去寻找,双方建立稳定的战略互惠关系,对两国有百益而无一害。”“两国关系重回正轨的好处清晰可见。”《人民日报》10月27日的评论郑重指出,“中日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势头。这是两国高层政治引领的成果,也凝聚着热爱友好事业的两国各界人士的宝贵心血,值得加倍珍视。”当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评论认为,“安倍此访的一大背景是,日方对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做出积极评价。这是中日关系转暖的重要原因。”可见,中国媒体强调中日关系改善的最大动因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