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应开展面向第三国的公共外交

最近,中日关系不断回暖,中日关系进入新时代。日本对“一带一路” 的态度有所变化,尤其是在第三国合作有望得到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民心相通作为其齐头并进推动的五大合作领域之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文化相近,在饮食、文化、旅游等领域有许多共通元素, 共享灿烂的东亚文明。中日在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时,应努力挖掘共通元素,积极携手开展文化交流,有效开展面向第三国的公共外交。

中日文化共通经验范围广泛,两国创造、引领并共享东亚文明。在数千前的历史长河中,中日文化交流繁盛。日本学习借鉴了中国的汉字、饮食、服饰、建筑,对儒家文化等中国传统也吸收、借鉴并很好地进行了传承。在不少西方人看来,中国和日本地理相近,中国人和日本人肤色相同,都使用汉字和筷子,相通或相似之处颇多。甚至有不少西方人分不清中国人和日本人,有时把两国文化也容易搞混。中日文化的共同经验范围对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自然是有利的,同时也为两国携手开展面向第三国的文化交流、公共外交创造了条件。

两国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可以相互助力。一直以来,中国十分注重对外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中国在许多国家设有中国文化中心,定期举办饮食、汉字、书法、中国茶和传统节日相关的交流活动。同时,日本也在不少国家设有日本文化中心和日本屋,向外推介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日本的美食、书道、茶道、动漫、游戏和日本传统节日是日本文化外交的重要抓手。两国的文化外交内容区别很大,但在美食、汉字文化、茶文化、传统节日等领域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两国在开展文化外交时,不妨通过东亚文化携手开展文化外交。

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需要强大的民心和舆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将民心相通作为其齐头并进推动的五大合作领域之一。中日两国在国际交流中各有优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社区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而日本在一些相关国家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志愿者活动开展得细致、扎实,经验较为丰富。中日第三方市场的合作过程中,应开展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相关的合作,为第三方市场合作打下扎实的民心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中日应携手构建东北亚共同体

当前,东亚局势波诡云谲,复杂多变。政治与安全、文化与历史、经济与合作,各方面的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人们既有不安,又有期待。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东北亚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和东北亚和平合作指明了新方向。通过东北亚各领域的合作,积极构建东北亚共同体。

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立体的体系,需要“四梁八柱”的架构来支撑。在东北亚范围,中国、韩国、日本、朝鲜应该成为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四根支柱,各个国家特征有别,角色不同,缺一不可。中日应发挥领导作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可以分解为多个组成部分,包括和平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这些组成部分应分门别类,有侧重地逐步推进。

其中,最迫切的是东北亚和平共同体。战后70多年,日本和平发展取得瞩目成绩,和平理念在民众中根深蒂固。在构建东北亚和平共同体过程中, 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日、韩日之间必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妥善处理领土争议;二是妥善解决朝鲜的参与和加入的问题,没有朝鲜的参与和加入,东北亚和平共同体是不完整和无法存在的。东北亚国家数量虽然不多, 但是自二战结束以来,这里一直是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如今虽然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实现了停战,区域合作也愈来愈深入,但是在国际法的层面,半岛的战争状态并没有结束,特别是近来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仍隐患重重。

其次,最基础的是东北亚文化共同体。自古以来,东亚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繁盛,日本、韩国等自古以来就受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汉字文化圈和筷子经济圈,逐步形成了东亚人民共同拥有的东亚文明。在构建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还可以发挥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日本丰富的动漫文化、韩国实力雄厚的影视剧文化的作用,形成合力,通过“东北亚+X”的模式,向东亚之外的地区展开文化交流活动。

最后,最现实的是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中日韩是东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三国GDP之和占东亚GDP的90%以上,亚洲的70%以上,全球的20%以上,三国在亚洲乃至全球都有较强的文化影响力、政治号召力。在此前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上,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应当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坚持多边主义进程,“现在是时候积极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经济共同体是最现实的,也是最值得优先推进的。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