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和建议

程涛:我们应该加大对非公共外交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法宝,对非公共外交同样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在非洲有一个百万大军,每年前往非洲旅游的人数达到300多万,那是一支庞大的宣传队伍,对促进中非民心相通可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智库和民间组织是实施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和中坚力量。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对政府外交的补充和支撑作用,要努力向非洲人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非合作的故事,让非洲人民了解、理解我们的理念,认可我们的贡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公共外交之长在于文化传播、思想沟通和情感交融。公共外交就是要交朋友,为国家交友,为民族交友。非洲人民勇敢、智慧、热情、纯朴、坦率、憨厚。我们要努力做到以情沟通、用心说话、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实取信,这样我们对非公共外交一定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13亿中国人民和12亿非洲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奋进,占人类一半的人口建立起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必将在国际社会发挥巨大的正能量,中非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曾宪柒:当前中非关系面临大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是我们应该紧扣外交主线,继续做好我国重要政策主张、重要理念的宣介工作。努力寻找中非共同点,贴近当地民众思维习惯和文化特色,多讲通俗易懂的道理和鲜活生动的故事,避免自说自话。二是坚持不懈,细水长流,努力打破西方话语体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国际和地区形势演变,学习国际智库先进经验,加强中非之间的智库合作与交流,贡献更多“中非智慧”,打造行之有效的中非话语体系。三是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建立积累人脉。合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两类媒体,积极、正确宣介“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因地制宜,从利益关联、互利共赢角度,用他人听得懂的语言加强宣传。四是充分利用中资企业、华侨华人、留学生等资源开展公共外交。旅居海外的华侨他们是比侨居国民众更了解祖籍国、比祖籍国民众更了解侨居国的重要群体,也是做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五是强化互联网思维,重视新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公共外交领域运用,了解涉华民情舆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外交,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为中非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龙小农:我认为中国的NGO今后对非开展公共外交要注意这几个点: 第一,中国的NGO组织走进非洲开展公共外交一定要摆脱本身在国内发展的套路,不要将国内的经验单纯复制到海外去,要了解所在国家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包括它舆情的变化。第二,不要刻意区分政治体制,要把好的治理作为主要的目标。NGO去这个国家从事公益活动、援助活动,不是基于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基于这个国家好的治理,秉持一种中性的立场去开展NGO活动,那么也许更能够被广大的非洲国家接受。我们要转变角色,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推动NGO开展对非公共外交,关心民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中国的NGO在海外取得信任的可靠保障。提升软实力其实就是在不断的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当中很自然地取得的相应的结果。

程涛: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长,中国前驻马里、摩洛哥大使。

孙海潮: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中非大使。

曾宪柒: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布隆迪、卢森堡大使。

贺文萍: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龙小农: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