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要与境外媒体建立沟通机制

中国驻有200多个国际性的新闻机构和数以百计的派驻到中国采访的记者。这些驻中国的西方新闻机构包括静态媒体,即新闻通讯社、日报、杂志;动态媒体,即电视和广播、多媒体、互联网。相应地,中国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派驻了记者团队。驻中国的常见外国新闻组织分别是:(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道•琼斯新闻、布伦伯格新闻;(日报和周刊)英国《经济学人》( Economist)、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 Time)、《新闻周刊》(Newsweek)、《商业周刊》( BusinessWeek)、《福布斯》( Forbes)、《财富》( Fortune)、日本《读卖新闻》、德国《 Die Zeit》、澳洲《悉尼晨锋报》;( 广播电视网) VOA、CNN、 BBC等传媒机构24小时关注中国的动态。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媒体入驻中国,显然新闻发言人用一种发言模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记者沟通是行不通的,发言人需要善用各国媒体,培养与境外媒体的记者打交道的技巧。要想把政府政策宣传出去,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让记者感觉到能够得到政府的权威表态,而不是得到无新闻价值的免费政治宣传品,要让记者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超值的回报。

其一,新闻发言人应主动与境外媒体交往。多举办一些与记者互动的背景吹风会,在这一点上国外记者比国内记者更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帮助他们对中国的政策进行解读,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新闻报道意识形态方面出现误解。让国外的记者体会到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新闻发言人应该积极利用国外新闻媒介的信息渠道,一是定期邀请外国新闻机构派遣记者到本国常驻采访,同时中国也应该派遣记者到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进行采访;二是从制度上为各国外交机构及时建立正常业务关系、帮助外国记者入驻中国提供便利条件。因为外国记者报道的影响力甚至超过本国记者,历史上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报道了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中国革命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赞誉和理解。

其二,面对危机报道时外宣策略上要保证中国政府是新闻第一陈述者。新闻发言人在信息处理与发布模式上要更具策略性,要符合传播的规律,也是对政府第一发布权和事后解释权的保障。新闻发言人在对外宣传时表达观点要尽量做到符合记者的需要,保证记者在采纳新闻发言人的观点之后能够平衡地报道。国外媒体记者大多时候采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对信息进行筛选,难免会与政府主流观点发生碰撞,但大多数外国记者的初衷并不是刻意刁难新闻发言人,而是希望报道出来的新闻更加客观公正。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政府权威信息后,记者就不会按照自己的立场对新闻事件随意解读了,权威事实远远胜于记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雄辩。

其三,细节决定成败,尊重每一位国外记者。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新闻发言人塑造形象不仅在发布台上,还要适当在发布会下与记者提前沟通相关事宜。如邀请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时提前交代清楚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和新闻活动目的;当新闻发言人要发布信息时是否将记者的截稿日期考虑在内;提供给记者的信息是否能够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新闻发布会上是否为记者提供适当的音像资料;发布会结束后是否会拒绝记者的要求;每次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是否考虑到记者们能否满载而归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也是考验一名新闻发言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实际情况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在解决外国记者在华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新闻发布观念和报道习惯。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