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冷战结束后至今的“锐实力”。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对外传播不再重要甚至不再需要,预算连年减少,相关管理机构被裁减。“9.11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政界和舆论界重新思考和重视对外传播,并制定了一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美国形象的传播战略。奥巴马政府时期,制定了关于对外传播的全球战略框架,明确指出美国要在通过各种公共外交项目和平台保持与各国精英界联系的同时,努力扩大与普通公众的联系,以增强美国内外政策和价值观对国外公众的吸引力。显然,美国一直在“信息战”的思维模式和政策指导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锐实力”活动。

第四,以文化为基础全面提升“锐实力”。在美国人看来,新闻、广播、图书、出版、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教育、体育等都是向各国进行信息战可利用的工具。美国在对外传播领域强调以文化为基础,以信息活动和文化交流为具体载体进行舆论影响力的塑造。信息活动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书刊和互联网等媒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文化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富布赖特项目、国际访问者项目、国际青年访问项目、人才交流项目、建立美国中心、语言培训、展览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电影和富布赖特项目。从一战、二战直至冷战结束,好莱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战争期间带有明显宣传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电影到现在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播放的同时,塑造了全球公众的视觉思维和听觉类型,定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乃至重新整合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而创始于1948年的富布莱特项目则是迄今世界上活动规模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被称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受到富布莱特项目资助的人往往成为所在国的学术精英或政府要员。通过这些文化交流项目,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锐实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按照“锐实力”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美国自身所做的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都将被打上“锐实力”的标签。

“锐实力”概念炒作的背景

美欧舆论界对“锐实力”概念的提出和炒作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舆论场的重要关注议题,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全球及各个领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公共外交能力却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担心和焦虑,加之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和意识形态差异,美欧对于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舆论也甚嚣尘上。自2015年以来,美国舆论界更是围绕对华政策展开了持续的辩论,其中既有积极的声音,也有遏制论调。概括而言,主要分为适应、遏制和全球合作三派观点。持有全球合作观点的专家认为,适应与遏制政策均有合理之处,但激进的、单独地运用其中任一手腕均不恰当,都会威胁美国利益,采用全球合作政策更为明智。

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舆论界对华政策的讨论呈现出新的舆情态势,近一段时间以来,对华遏制与中美战略竞争论调占据了舆论场焦点。在最新的国情咨文和国防战略报告中,美国政府更是明确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各大智库纷纷展开对华政策的讨论与研究。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埃利•拉特纳在2018年2月15日发表的报告《勇于应对中国的挑战》中指出,美国必须利用合适的战略、投入足够的注意力、整合足够的资源,阻止中国主导下的亚洲和世界秩序的逐渐崛起。政治、意识形态和信息将成为美国取胜中国的关键,美政府在加大对华“信息战”投入的同时,还应根除中国在美国扩大影响力的各类机构。可以说,美国舆论界有一批鹰派已经吹响了对华遏制与竞争的号角。

了解了这些舆情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针对中国海外影响力拓展的“锐实力”概念会被大肆炒作。当然,美国舆论界也有对华理性的声音,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瑞安•哈斯在2018年2月5日发表文章《中美间以牙还牙的经济报复循环将伤害美国的经济》指出,在美采取措施让中国付出代价之前,美政府应充分评估中美关系破裂对美国造成的巨大风险。美应明白中国的崛起并不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由于中美间紧密的贸易联系,以牙还牙的报复只会对美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  1  2  3  >